星期二

再見,2013

跨年,就是一個四位數字有了改變。從時間的意念上,其實是跨過了一天,但是就歷史的概念看,它代表了一個總結。

我從沒參加過任何的跨年活動,以前的社會不時興這一套;等到近幾年流行跨年活動,自己的心態和生理面也老了,提不起精神。

有朋友跟我一樣,這個時間躲在家裡。也有人和愛人,朋友,一起準備跨過一個新的年度。

再會了2013。不管好事壞事,再過幾分鐘就要全被凍結在過去的歷史裡。愛過的,被愛的,不管是否會一起和我跨進新的年度,或注定要停留在2013年裡。

2014年,請多指教了。

星期四

邪惡的萌發

最近突然發現,手指甲生長的速度特別快,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指甲一長,似乎就很容易藏汙納垢,有時工作一整天下來,指甲縫裡就滿是黑黑的汙垢,大概是一整天在那空氣循環不好的辦公室敲打鍵盤的緣故。

「怎麼這麼髒啊?!」第一次看到的時候嚇了一跳,深怕被周遭的誰看到了。可是怎麼也想不透真正的原因。
 
有時候有些事情正在我們周遭一點一滴的累積,發生, 只是我們可能渾然不覺甚可視而不見。如同許多和我們有差異的人一樣。我們有時候或好聽點的稱他們“弱勢族群”,但是在心裡卻對這樣族群的出現感到困惑。

「他們怎麼病的 ?」「他們怎麼這麼窮困?」「他們怎麼把自己搞成這樣?」我們心中有太多的疑問困惑,卻從沒真正去了解,所謂“弱勢”,是怎麼累積而來的。

不了解之後,疑問困惑會朝向自我意識的解讀方向去走,然後,往往,歧視就出現了。

「原來嘛!他的家庭不正常。」「我說嘛!還不就是亂搞才會成這樣。」「幹嘛呢?大家對他不好嗎?」“嘛”這個字是個語尾助聲詞,實際上沒有意思;但是放在語句中演繹出來,它帶點“理所當然”的興味。正是這種理所當然的心態,使我們沒有去正視問題的本質,而只看到外表的披露。

這樣子的不理性觀點一開始或許零星;但是當它開始由幾個點串聯成幾條線以後,天羅地網般的謬論就會如潮嘯般襲來,進而開始失控。

我們究竟有沒有真正想過,其實這些荒謬的積累從何而來?有些事件本來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因為並沒有影響或是侵犯到社會公義。只是有些人往往只是因為自我的“主觀權益”受到“侵犯”,就開始舉著正義的大纛,然後運用煽動和營造恐慌的情境,開始糾眾抗議著這些所謂的“侵犯”。但到底弱勢“侵犯”了他們什麼?許多從眾者並不明瞭,他們追隨著一些可笑又荒謬的想像,如同《海綿寶寶》裡面那些常被一句話就拿著火把追殺他人的比奇堡魚民一樣。

最糟糕的是,當他們還落在中古時代的論點,被一個個論證擊破時,不知是因為急了六神無主?還是乾脆豁出去不怕被人嘲笑?歇斯底里式的言論打得腦袋清楚的人摸不著頭緒。我們只能反套用他們的想像來看他們:邪惡正在萌發。

公民的正反意識本來是該出現在對同一社會事件的想像,不同的論點引發不同的思考,至少人民不會一直蒙昧,社會進步的空間才可被想像討論後再進一步實現。不過這種理性的對立方式,不可被架構在歧視之上,否則再正常的論點最後都會擦槍走火,淪為暴民式的呼吼。對立如果帶著鄙視仇恨的本質,「融合」就成為空話 ,只會造成未來更多動盪和不安。

看著髒污的甲垢,我知道回去該修剪指甲了,我不會因為指甲縫容易藏污而選擇將它們拔除,這只會造成身心更多的不安和疼痛。更何況弱勢族群不等於社會髒污和動盪;當你將他們和那些負面詞畫上等號時,其實真正失去大愛而擁抱邪惡的人,正是你自己。

星期二

兩面刃

這幾天,跟“日月”有關的新聞佔據了各大媒體版面,看得著實令人感到不滿

首先是「日月明功」的新聞。「從眾效應」在這個地方又可看到被發揮得淋漓盡致。如果還不知道「從眾效應」引發的無知愚昧有多可笑和駭人,回想一下《國王的新衣》這個童話故事就好。

宗教是豐沛人們心靈的一個手段,但是不是被拿來操控心靈用的。歷史上可以看到許多所謂「政教合一」的統治方式,在民智未開的封建時代,獨裁者用“君權神授”這樣的方式來合理化自己統治及壓榨百姓的行為。但當到了啟蒙時代時,人開始被教育了解到自己的重要性和獨特性,進而對「神」的認知和存在感到懷疑,甚至出現了許多思辨,「天人合一」的思想開始萌發。

後來,工業革命來臨,人發現自己可以做許多以往辦不到的事情。藉由智慧及思考,人甚至意識到自己真正可以創造出巴別塔,一窺神權的真實性。科學時代發明出的登月艇,使我們確信了嫦娥不過是個古老的神話。

但是科學及物質文明越豐沛,精神生活就越貧乏。因此,許多人為了紓解壓力,或是為了達到平時在競爭社會中不易得到的寧靜,就會尋求宗教的信仰,來使精神得以超脫。

有心人便利用這個空檔出現了。

日本的奧姆真理教,在東京地鐵引發的沙林毒氣殺人事件,因為無差別的殺人行為,使大眾注意到藉由“宗教”擺弄信眾的劣行是多麼可怕。信奉麻原彰晃的人不是販夫走卒,都是高知識社經地位份子。這些人的生活達到了一個目標水平後,就開始對未來茫然了,因為他們達到了許多人可能一生難以企及的目標,之後對於人生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感到困惑。邪惡的思想這時如果包著甜蜜的糖衣,很容易就融化在這群人的內心。我們可以看到越是富有,或越是名利雙收的人,最容易出現近乎瘋狂的膜拜心理。

日月明功的事件也是如此。我們看到了先是一個環境出身良好的女人,因為某些事態影響了她的價值判斷,接著,她糾聚了一群人加入她的思想範疇,並且將她的觀念內化到群體中。然後我們看到底下的跟隨者,知道那個女人發出的訊息是錯誤的,提出反駁的人像是說出國王是裸體上街的小孩,接著國王惱羞成怒,指使其他不敢作聲的人懲罰指正錯誤的人。不敢作聲的人因為陷入了愚行愚念之中,如果承認了自己遵從的是錯誤的理念,等於直接承認自己的愚笨無知。因此只好催眠自己,合理化自己的愚行。所以包括被虐死孩子的母親,在被捕的一刻和往後,對於自己無法明辨是非真理的執念一定很糾結。

「為何當下沒發現是錯的呢?!」可惜錯誤已經造成,童話故事最後戲謔式的結局不可能照樣翻刻到現實世界裡。

「日月光汙染事件」則完全是政府的怠忽職守及財團的傲慢所造成的。環境汙染的問題大家早都知道每天在我們的身邊上演,可是我們沒有太多的能力去體察所謂的“汙染指數”,這些數據必須靠先進的儀器來偵查,還要搭配公正並且不玩官商勾結的公務員去稽查。

但是當一件件因為奸商毒害我們的新聞出現時,我們不禁要問:「政府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何在?」財團昧著良心大賺黑心財,政府放任它們毒害社會數十年,因為臺灣的政治籌碼在官商勾結的利益之下,民眾基本生存的權利早都已經被少數既得利益集團所剝奪了。加上這十幾年來,台灣社會的道德風氣和社會意識漸次降低,個人自逐名利,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態籠罩著群體,儼然又是一種“從眾效應”在作祟。當這種漠然的風氣逐漸成為觀念及精神上的習慣,像中國大陸那種女童倒在路上兩三個鐘頭,活生生被來往群眾漠視,以至於被車輾斃的荒謬戲碼,難保不會在臺灣出現。

還好可以看到一絲曙光的是,還是有擁有公民意識的人,在這樣的環境之下願意發聲及捍衛社會的價值觀。我看到了近期的多場社會運動有許多社會新血的投入,有些是捍衛自己的存在的基本人權,有些是捍衛自己下一代的生活權利,有些只是單純看到弱勢被欺凌而決然挺身而出,擁有這樣一小部分人在社會上存在著實令人驕傲,也在汙穢的社會中見到黎明將現的可能性。

「從眾效應」其實亦是兩面刃。有可能將群眾集體帶往沉淪,但也可能將群體向上提升。我由衷盼望這個在我心中已經負面到不可的中性詞語,可以逐漸地走向後者的層次。

星期四

觀《看見台灣》有感

我們在這世界上只是暫時的過客

吳念真在《看見台灣》的最後,說了一句類似這樣的話。這部電影一開始的五分鐘我就落淚了,我看見了我生活的土地上,自己未曾見過的壯麗美景,搭配上滄桑的原住民歌聲,不哭,很難。

電影一開始呈現的是台灣的美,綠色、藍色、白色,美得很不真實的顏色但真的都是我們生活的土地以前我不覺得台灣有什麼美得令人值得驕傲的地方後來考上了導遊執照,去上了培訓課程,課程內容裡面介紹了許多關於台灣的人文地理,我才驚覺:原來自己根本不瞭解自己生活的土地。台灣的地理環境和生態資源非常得天獨厚,基本上大自然的生態在台灣這個蕞爾小島上都包括了。

可是電影過了三分之一開始,畫面和敘事就開始大轉彎了。我們知道自己生活的周遭環境一直被破壞,但卻從不知被破壞得有多嚴重。透過空拍的畫面,我們才知道我們居住的大地上還有更多幽暗深沉的顏色。

董陽孜的書法真的是這部電影最畫龍點睛的一個細節。
我在網路上看到過幾篇評論這部電影的文章,有人從經濟文明的角度看,有的從電影團隊及贊助者的角度出發,有的開始討論導演的心態,有的評斷旁白或是配樂。我不瞭解這些,自己也沒什麼高深的學問或是表述心態,只是覺得自己和大多數的人一樣,對於這個大地要求的太多,卻回報得太少。有時候,遇到了災難,我們怪天怪地怪政府,就很少怪自己。電影當中提到,因為挑嘴,有些人說高麗菜種在高山上才好吃,因此農民鏟掉了山頭,種起了淺根性的經濟作物,最終的罪魁禍首不就是消費的我們?口口聲聲說要反核但是全世界最大的燃煤火力發電廠也在台中如果核電廢了擴充了火力發電廠來因應能源緊縮那我們是否又要怪罪空氣被汙染得更嚴重嫖妓了還嫌妓女髒人啊是自我永不知檢討的

有時候我們應該可以滿足了,但是,卻貪心的想要更多。母親看著電影有感而發說,我們從老天那兒搶了多少東西,總有一天老天會再從我們手中奪走。文明昌盛到了一個地步,勢必就將開始衰退,看看過往古今的歷史,文明不都是這樣子一個個走向敗破。中國老祖宗有時很會在言語上展露智慧,「物極必反」不就正是這個道理。

這部電影真的非常值得一看,抱持著謙卑受教的態度去看更好。但是看完後,請記得將垃圾帶出戲院,因為電影散場後,許多座位留下了一堆食物或垃圾。看這部電影時心理想著「太可惡了,這樣破壞地球」的同時,自己卻連自己的公德心都沒有了,哪來的資格舉著大纛去評判別人呢?


我們只是暫住在這個自然母親的懷抱當中,當有天我們回歸了大地塵土,這個母親永遠不會因為我們曾戕害過她而拒絕我們。因為有感而發在影片的尾聲我流下了第二次的眼淚

星期一

在地人吃的彰化肉圓

在彰化住了那麼久,感覺到彰化其實不是個好玩的地方,每次有人問彰化有哪兒可去,不外乎就是去鹿港,如果要在彰化市逛,大概會推薦的就是一級古蹟孔廟、八卦山這兩個地方吧,其他的我還真不知有哪裡可去。


這家載滿了鄉愁的店,每次只要回彰化,一有空就得去光顧一下。
可是彰化卻是個很好吃的地方唷!這點我可以拍胸脯保證。其中最令我忘不掉的滋味當然就是彰化的肉圓。彰化的肉圓很有名,光是在地人知道的老字號,彰化市內就有多家。但是我習慣吃的,聽大人說也是彰化很有歷史的一家,他的名字就是「彰化肉圓」。



這家肉圓店的肉圓是彰化在地人知道的私房美食,因為店內的人看起來不多,很多到彰化的外地人都會跑錯到他斜對面的那家肉圓店去消費,每次看到那家店外大排長龍,就會覺得那些人好可憐唷!那麼累還吃錯家,真沒口福。不過這樣也好,真正知道要鑽哪家的老饕,就不用人擠人,可以好整以暇的吃真正的老字號了。有時候別太相信眼前的景象,或者是聽所謂的宣傳。要吃在地的道地美食,還是要多問在地人才好。

肉圓上桌了,我點了一個香菇、一個蛋黃的,各卅五元。
除了肉圓本身以外,濃厚帶點甜味的白色花生醬,搭配香
鹹的醬油,如果口味吃重點的人還可以自己加店家熬煮的
辣椒膏和蒜頭水,最後再自己灑上香菜,真是美味一絕!
蕃薯粉做出來的肉圓皮,經過油炸,有些酥,
但更多的是Q彈的嚼勁,這種風味非常特別
裡面的豬肉塊用香料炒過了,但我覺得最絕的
是裡面的筍角。每個筍角的大小相近,最主要
的是非常的爽脆,吃在嘴巴裏面簡直是享受。
雖然有人會覺得油膩;但我每次總是很快就
吃完了。「彰化肉圓」除了香菇和蛋黃兩種
口味外,還有我從沒點過的高價干貝肉圓。
這幾年名氣很大,就在老店對面,很受觀光客青睞的肉圓
店。每次看到那麼多排隊的觀光客就很想把他們拉過來,
因為真正好吃又老牌的肉圓店其實是在他們的斜對面啊!
這家後來竄出的肉圓店,最早是賣麵和冰的。
前幾年因為行銷做得好,才猛然的竄紅起來。














星期二

白衫軍‧真民主‧思考的必要性

社會上這陣子為了洪仲丘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一開始的一面倒到了後來就開始出現反面的聲音。人民本來有發出聲音的權利,人本來也就要有自己的觀念和判斷,所以這是很正確的事。

但折騰了一個月下來,事件到底能不能圓滿的落幕呢?今天晚上看到新聞,說是已經三讀通過法案了。這些東西是後續需要追蹤的後話,我想談的是那場集結了眾人之力的遊行。

集結了那麼多人,那是股很大的力量;但那廿五萬人當中,到底有多少人真正在探究事件的本質是我所好奇的。

網路的力量無遠弗屆,只要某個事件在媒體上炒得夠熱,加上有人登高一呼的狀態下,集結了群眾的力量自是快速容易。可是參加的人,他們對事件本質意義上的思考及反思能力夠不夠?能否持續?倒頗耐人尋味。

眾所周知,台灣是個三分鐘熱度的社會,有多少人是抱著參加嘉年華的心態赴會?有些參加者是發自內心到場聲援;但也有人純粹只是對當政者不滿,趁機參加活動來意淫自己政治理念的。種種類類的人凝聚在一起,如果當中有人動機不是單純的聲援受害者,以及推動政府法案的生成,而藉機煽動群眾的話,可能最後整個活動就變了調。要知道,群體有時是一種最愚笨的結合。

我覺得參加這種活動時,要先問自己幾個問題,以避免自己也落入愚人之林。首先,先了解要參加活動的本質,公義性的聚會不是大拜拜,如果你只是要去湊熱鬧,那就別去拉低人家活動的層次。第二,參加的時候,是否只是隨著台上和周遭的人起舞,而完全沒有反思的能力?我為什麼要在這裡?目的和意義是什麼?我的想法是?我希望事件能往何種方向發展?如果不能,我可以再做些什麼?如果後來活動宗旨偏了,我該怎麼辦?如果無法反思,也就別去拉低別人的層次了。最後一點最關鍵,請問問自己:對於這個事件的關注,我可以持續多久?事件落幕後,真的解決了問題,或是一成不變?如果我無法持續關注、持續思考、持續發聲,我為何如此義憤填膺?我為何要出現在其他人的身邊?這個群體需要聲音、力量,但更需要可以作為!



台灣其實根本不需要貪婪的政客和愚蠢的人民。貪婪的政客讓台灣的政治空轉,掏空了本屬於人民的社會資源;愚蠢的人民只是一次又一次的選出嗜血的政客,不停的消耗社會重大議題、湊熱鬧,然後過段時間,遺忘,再等下一場社會大拜拜的到來。

這次的遊行聽說政治人物使不上力,完全由群眾發聲,我渴望這是出於本質的事實,畢竟台灣的政治環境被民代政客操控太久了。很多人會認為這次事件的後續,需要由民代繼續監督完成,人民的責任只在於參加遊行發出怒吼。我們有沒有想過自己更大的義務和責任,其實是監督民代,而不是將責任全部推給他們?台灣的政治和社會環境越來越糟,很多原因就出在我們選出來的民代身上,如果我們將這個責任全部推給他們,難保他們當中的有心人不會藉著機會謀取自己的政治能見度和資源。所以這次的活動不需要政治人物來插花,後續法案也必須要由我們監督他們完成才是。可是,參加遊行的群眾有辦法以身作則,進一步將觀念推己及人嗎?如果不行,那我又更可以肯定這些人只是湊熱鬧而已。受害人的姐姐一直呼籲大家對這件事情的熱情和關注不要只是曇花一現,這個姐姐很了解台灣的人民及媒體環境。我只要想到再稍早的台菲漁船事件,就知道我們的政府有多無能,社會有多失敗。

我一直覺得政府除了要使人民安居樂業外,還必須要時時能夠使人民批判。全世界我最不相信的就是台灣的政治人物和政府,這是最沆瀣一氣的謊言集合體,原因無他,他們是最會粉飾太平,最會謀取自身利益的一群;但偏偏他們也是掌握國家發展推動力的一群決策者,然後又最會愚惑百姓。所以有人提出參加活動者是亂民和反政府,你們是被政府愚弄的最上乘者,根本不配活在號稱民主的台灣;但反過來說,批判政府的一群如果被另一派所攻訐,你也不可以不去傾聽對方的理由和意見,而只是用情緒性的字眼謾罵他們,號稱民主,本來就必須要有容納各種不同聲音的氣度。所以,台灣的民主,在某些層面上仍是假的,並未真正完全擁有民主的真髓。在只要強迫觀念選邊站的社會底下,所謂民主的真諦是被踐踏的,這樣的陣痛期我預估還得歷經許久。


這場公民運動不知會在何時完全走向尾聲?尾聲過後響起的是平和之歌或是大眾思考意識的輓歌?我比較在意的,一直是人民能否獨力思考及對公共議題持續關注的能力問題而已。

星期日

妙法觀自在

自在,很難;尤其是被俗情瑣事所牽絆。

看到這尊菩薩,心中不由的升起自在。款款扭擺的腰肢,垂墜的纓絡和薄紗,纏繞兩手臂騰飛的帛帶,我想:這是自在的境地吧?

菩薩的本意,有說是「覺悟」,有說是「有情」;來到了中國,中國人更厲害,兩樣東西都要了!合而為一就是「覺有情」,意思可以看成追求覺悟的有情眾生,或是使人覺悟的有情眾生。

不管怎麼解釋我都覺得好難以理解,我看我是永遠也無法覺悟吧!是不是無法覺悟就無法自在了呢?



凝視菩薩,菩薩無語。那自在的妙法,也許就在那清靜無聲的梵音之中。

星期四

逐漸走向LV化?

在台灣設計館當導覽志工的時候,一直對於將蘋果電腦放在美洲區當做設計產品的展示用意感到質疑。有時候碰到參觀的民眾也是一臉狐疑,覺得這個東西好像只是個商品,一般人的認知想法和我一樣:「可以放在一個博物館被展覽的設計品都是要高不可攀的」,也就是說或許是昂貴,但是一定也要有稀有的成份在內,到處都看得到就沒有放在展覽館展示的必要了。


偶爾,設計館會有設計本科的人來參觀,上個禮拜剛好有個設計系的老師帶了研究生參觀,我在解說之餘就針對了這個疑惑詢問她。一開始她以實際面的考量的確也覺得美洲的設計產品很多,將蘋果電腦放在展示台上有可議之處。可是,如果以劃時代的腳步來看,蘋果的果凍電腦的確是帶動了一股風潮。老師還說,其實以技術層面來看,蘋果發展出的通訊功能十多年前日本人就發明出來了,只是日本產業很封閉,那些技術後來靠著蘋果改良並發揚光大,讓全世界的人使用。蘋果也因此從早期針對設計圈的使用者,逐步將商品擴展到了一般消費群體,造成了一種群體催眠的現象,只要是蘋果推出的產品就非得買不可,也不管它是否適合自己?其實,蘋果對於軟硬體使用的封閉性不就是和十多年前的日本通訊產業一樣嗎?我買了它的東西,系列的產品就非得也用它的或授權品不可,這的確也是一種變相式的封閉行為了。


之後我突然想,這好像LV的狀況。


奢侈品是小眾的人才能擁有,這是奢侈品最基本的概念。蘋果電腦以前也曾是這樣的地位,但這個原本差點倒閉的公司後來起死回生,然後開始壯大自己的研發實力,到這裡為止蘋果都還能保有這樣的本質:小眾、昂貴、有口碑、時髦。


然後在某個時間點上,行銷策略開始朝新路走,接著,品牌的稀有性開始整個崩盤了。蘋果這個商標像是毒品,用過的人離不開它,還沒用的人也躍躍欲試。不買不用似乎開始有落後時代的跡象,因此身邊開始大量出現蘋果的商品,不管是自己或是周遭認識的人。蘋果還是很貴,但至此,它已經跟LV的手袋一樣,失去了令某些特定領域的人喜歡的能力,氾濫的結果它失去了稀有性,也少了很多擁有蘋果產品的樂趣和驕傲。蘋果仍然可算是個炫耀財,可是如果當他創新的開發能力有天受到更巨大的挑戰時,它的稀有度因為早已消失,接著它使人著魔的能力也會逐漸退去。因為我聽過太多人開始抱怨他們現在買的蘋果產品已經不如十多年前買的耐用,或者是其他對於蘋果行銷策略上的不滿。



可是大多數人很盲從,因為從眾性的原因,仍會在現階段將蘋果的產品當做炫耀財來購買使用。我們是否非得要追求這樣一個越來越不特別的東西,來讓自己落入大眾化的迷思呢?如果我們不用蘋果,我們還有哪種選擇?我不想否定蘋果對時代推進的巨大貢獻,也不反對它設計的產品時髦有趣的事實。只是當一樣東西被LV化的時候,大眾的吹捧有時的確就只會顯得愚蠢了。

星期二

舌尖上的故事

芥藍菜有種苦味,烹調的時候必須要有點技巧,才不會令人難以下嚥。我吃過芥藍牛肉、蠔油芥藍,這大概是最常見的作法。

可是父親炒的芥藍菜,味道卻非常不同,我在他處也從未嚐過。不管是大或小的芥藍菜,先稍做整理,熱油下鍋後稍微拌炒,放入調味粉,準備起鍋前再加入糖和米酒調味,然後起鍋。酒搭配著甜鹹的矛盾感,風味非常獨特。自己嘗試去料理,味道卻難以到位。不過也正因為父親的巧手,我才會很喜歡吃芥藍菜。

口味這事還真是因人而異,一直以來我不知道父親炒的芥藍是他學或自創,只知道這樣炒的芥藍菜味道是我最喜愛,且他處不會再有的。

我寫過幾篇關於吃的文章,坦白說,我並不是標準的美食主義者,偶爾會按圖索驥,循著報章電視的報導找尋店家。可是因為個性緣故,不是很愛湊熱鬧或到人太多的地方,所以每次看到很夯的店家大排長龍,我就退避三舍,寧可失卻口福,也不想跟隨著多數人的意念被催眠起舞。

一方面,是我有曾經因此吃過虧的經驗。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北京吃「老北京炸醬麵」的那次。

炸醬麵是華北特有的風味麵點,幾乎每個家庭都會自己炸醬,搭配著碎肉丁,豆腐干丁,黃豆芽,黃瓜絲,有些人還要配著大蒜和辣子來吃,總之,隨自己喜好來調配。既然炸醬麵的名聲大,當然就會成為所謂的“風味餐”。到北京時,家裡的親戚熱情的招待我們飽覽北京的美食,其中就安排了到當時在天壇附近頗有名氣的炸醬麵館。麵館裡高朋滿座,看得出的確是人氣店家。當一人一碗端出的炸醬麵上桌,趕緊調勻伴料,準備大快朵頤。孰料麵一入口就令我眉頭一皺!真是太難吃了!麵是溫的就罷了,又乾又黏,一點也無法將炸醬順利的沾附在麵體,吃起來只覺得麵和炸醬是分開的;麵食之無味,最後碗底的醬單著吃又太鹹,最糟糕的是因為名聲大,一碗麵還真不便宜。

但這或許只是我自己主觀的想法,可能偏偏有人喜歡吃那樣的麵也說不準,更有可能我一直以來在臺灣吃的都是“臺式”的炸醬麵,地道的炸醬麵或許就是那麼難吃。

在那次難吃的炸醬麵經驗後隔沒幾天,北京的姨婆自己也在家炸了醬,她煮了買回來的手工拉麵,然後刨好了一大碟的黃瓜絲兒,麵沒剛起鍋時那麼燙,但是彈性十足,嚼勁大,是我最喜歡的口感,加上麵體均勻吸附著炸醬,搭配上黃瓜絲,每一口都是味覺的滿足和驚喜。我吃了一碗意猶未盡,還得再吃上一碗。我跟姨婆說:「這炸醬味道和我奶奶的好像,也比前兩天去吃的老北京炸醬麵好吃太多。」那時候我才猛悟,為什麼許多人說還是媽媽的手藝好,原來媽媽手藝承繼的是一種時間的淬練,可能還有更多家族的歷史交雜其中,這手藝也許是祖母傳給母親,也許是曾祖母傳給祖母,也許是哪一個太祖母掌握住了美味的關鍵後,就這樣一脈相傳在家族味蕾的記憶裡。因此,我一直對外面館肆的食物保持著只是打打牙祭或是嚐鮮的心態,胃袋真正的歸屬還是在家中的餐桌上,這樣可以確保對家族的聯繫及依賴,還可以使自己較完全地掌握住了食療養生的方法。因此,外食對我來說,大多是和親友在特殊時刻的連結才可為之。

我的母親是土生的臺灣人,雖然外祖父母都是福州人,但是因為家族的複雜性使然,母親會做的菜和她血液裡的原鄉記憶非常不同。她不大會做家常菜,記得她自己還嫌棄過自己煮的紅燒悶茄子,她在家常菜上的功力遠遜色父親,可是她在北方麵食上面的功夫在我家族內卻無人能敵。這實在是個很奇怪的事情,母親從小接觸麵食類的機會並不多,一直到嫁給父親後,才開始接觸到麵食。父親因為愛吃餃子,所以母親就會自己剁餡包餃子,大多是高麗菜,白菜和韭菜的餡。因為在家嗜食,我通常不吃外頭的餃子。母親也很會做蔥油餅或是煎餅之類的東西,蔥油餅常自己做好,揉成麵團冰在冰箱,要吃的時候拿出來解凍,要吃多少就掐多少的麵團,然後用桿麵棍桿平下熱鍋油煎,熱騰騰的煎好端上桌時最好吃,連弟妹的媽媽都愛吃,每次她帶回家,親家媽媽總是自己桿平麵團熱煎吃,吃得嘖嘖過癮。滷味也是,母親很會做醬肘子,就是滷牛腱子。我不知道這菜色是否是地道的純北方菜,總之母親能將肘子醬得很入味,可以滷得結實,也可滷得鬆軟。

所以對我來說,在外吃飯是種消遣,在家吃飯是種幸福。我單純的這樣認為著。

文章最前面提到父親炒的芥藍菜,有一次和阿姨提起時,阿姨告訴我,福州人有這樣的炒法,以前她曾在不知道那個親戚家吃過,裡面還放了豬肝一起炒。我聽了之後想到好像不知道是外婆還是父親真的有炒過那道菜,因為我味覺的記憶裡真的有過那麼一段!可是怪異的是,外婆是福州人沒錯,但父親可是地道的陝西人,難不成他們丈婿二人曾經有過關於口味上的交流或切磋?

家族中關於味道的記憶真的就像是一篇篇的書譜,從當中可以看到一個家庭的傳承,以及和另外一個家族融合之後,派衍出的許多故事。舌尖上的故事你我都有,那你的會是什麼呢?

虎口慎行

機車是台灣最多人使用的代步工具,尤其是在大眾運輸系統相對較不發達的中南東部。以前在中部的時候,一直不覺得大家騎機車有什麼不對勁,後來有機會在台北騎機車了,再有時間回到中部的時候,發現實在很不適應。

在故鄉彰化騎車,會發現有
許多人直接將機車騎在路中
間,不管死活地和車搶道。

台北人幾乎都很守交通號誌,這個在中南部很難想像。每次我回到中部騎機車的時候,我會有只有我最守號誌的錯覺,有時候可以看到有人大剌剌將機車騎到馬路中央,雖然自己看的號誌已經是紅燈,但是只有對向沒有來車,油門一加馬上就衝過去了,完全一副獨行俠的模樣。或許闖過紅燈的瞬間,還有一種將馬路當做伸展台讓人注視的快感。


可是這不是說只有中南部人不守規矩,至少我覺得中部的人不像北部人那麼愛騎快車和鑽車縫。台北的馬路上常常會出現車陣,住台北的人可能因此練就一身好本領,很能在馬路的夾縫中求生存,有時我看到硬要從兩台公車中間擠過去的騎士都會捏把冷汗。還有一個就是台北人很愛騎快車,而且快車俠不分男女,有時候路上的車子明明很多,卻還是有人如入無人之境般的向前衝,我心裡會想:應該是買了很多保險吧?可千萬別在我面前摔車呀!但是有時候卻又很幸災樂禍的想:如果真的在我面前騎快車摔車,我應該會罵他活該。

「蛇行」,是很多地方的機車族都
很愛的騎車模式,尤其是年輕男性
最愛這味騎法。有時載辣妹蛇行
酷,真怕他們把辣妹摔成大花臉!

有次就有個年輕人耍帥,在大漢橋下準備左轉進入堤外道路的時候,剛好路口有個小坑,衝得太快的他便當場在紅綠燈下摔車,把包括我在內路口所有的人都嚇傻了;他摔得不輕,我看他應該很後悔做了蠢事吧!事後我也沒罵他活該啦!只在心裡告誡自己別騎快車,以免下個出糗的人就是自己。



不過騎機車在台灣的馬路上,也真的是難為了機車族,實實在在的「夾縫中求生存」真的是在台灣馬路上騎機車的真實寫照。有時候,改開車出門,在路上就發現其實台灣的交通環境對於機車騎士很不友善。大夥已經要每天風吹日曬了,車子卻還要跟機車搶道,所以非到必要,我開車的時候都不對機車鳴喇叭,寧可慢一點讓它們在我前頭。


鑽車縫真的是很可怕的騎車
方式,有時候開車出門,很
怕這種人一頭撞到車前來!
但偏偏台北的鑽車縫大軍完
全不怕,將死生置之度外!
不過不管怎樣,台灣的機車密度在世界排行數一數二,因為台灣地域環境,使得跨出北部以後,其他地區的人大多需要靠機車代步,如何創造友善的交通環境是政府的責任,但遵守交通規則保護自己的安全則是機車族自己的義務。我一直覺得「馬路如虎口」這個口號千真萬確,就看在路上的人是否真不怕這隻老虎,捨命的將自己朝它嘴裡送了。

星期一

純真年代


最近這陣子,經歷了太多大人世界的爾虞我詐,不免感到人生有時很疲憊,尤其當許多事情累積在一起,又沒有解決管道的時候,難免會想拋開這一切。


昨天回家的時候,想著某些事情,上了捷運後沒多久,我找到了位置坐下,於是就戴上耳機聽音樂,想暫時漠然將自己拋在世外,也許安靜的獨處會讓自己舒服點。可是在擁擠的車廂內,旁邊一個小女孩突然用她童稚的聲音問我:「你那是耳機嗎?」一開始我就像是被這個大城市其他人所汙染了的那樣,假裝沒聽到,可是當小女孩再問了一次時,我感到很好奇,我想看看這個冷酷的大城市裡面,怎麼還有這樣一個不設防的孩子。


我轉過頭看她,告訴她:「是啊!要聽聽看嗎?」然後順便看著坐在她身邊的阿嬤,只見阿嬤閉目養神當中,我順勢就將耳機摘下掛在她的耳朵上。她縮了一下,似乎不大能接受耳機的觸感,但是笑嘻嘻的說:「真的有聲音耶!」我問她:「好不好聽?聽不聽得懂?」她搖搖頭。然後她問了我:「你有糖果嗎?」我愣了一下,想說這個妹妹怎麼跟陌生人亂要東西吃呀?真糟糕!家教怎麼這麼不嚴謹?但還是翻了背包,可是我身上不會隨身帶糖果,只好告訴她:「叔叔沒有糖果耶!」結果小女孩告訴我:「那我給你好不好?」然後她從她的小提袋裡面拿出一包的糖果,給了我一包餅乾。唉呀!原來是我誤會了!這個純真的小孩是要和我分享她的東西,這表示她信任我呀!我起先推辭,但看到她有些失措,於是我趕忙大方的收下並且謝謝她。


我問她:「要不要拍照?」她對我的手機很有興趣,問我:「你的手機有遊戲嗎?」我的手機因為不能連線,所以當下不能玩遊戲,告訴她以後她似乎有些失望。但是可以拍照呀,我就幫她拍了一張照片,然後要她和我一起玩貼圖,於是乎,就出現了這張照片。



我問她:「妳叫什麼名字?」我要她寫在照片上,但是她不大會操作手機,於是我一個一個幫她猜字,終於知道了她的名字。我知道這孩子和我只是在生命中擦身而過而已,但我想知道她更多的事情,讓她也能在我記憶的深處烙下一個印記,而不單單只是一個生命的過客而已。她告訴我她讀綿羊班,是大班唷!小孩子就是這麼天真!她還告訴我她和我一起搭捷運到最後一站,但是她住得比我遠。嗯嗯,我知道,但是我會記住妹妹妳的。臨下車前,我們彼此說再見,突然她抓住我的左手,朝掌心親了一下,告訴我:「我們明天還要玩唷!」哈哈哈!純真的孩子,我朝她揮揮手,心裡酸酸的,但很愉快!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是會有美好的事情發生的。


小女孩,我祝福彼此,在這樣的相遇中,對於人世間的傾軋我們都能夠看淡些。妳教會了我不要漠然,我教會了妳信任;也許在昨天,我們在生命中都上了珍貴而又難忘的一課。

星期四

宏觀大願


母親並不是很信神佛。應該是說,她有她自己的一套方式來處理和神佛之間的關係。

但是唯獨對觀音菩薩,母親的看法很不同常。母親的農曆生日剛好就是所謂的觀音生,因此母親對於觀音的認同就更多了幾分。


佛教傳入中土後,因為和中國本地的本生宗教道教融合,發展出了一套屬於中國自己的佛教系統。任何的宗教都一樣,經過悠長的歲月,教義內的經典和思想,都不是短短幾句話能說盡的,因之,投入宗教,是個很宏大的志願。除了必須專注,還要學會思考,懂得哲理,並且不妄尊自大。


我對於宗教的神佛鬼怪,一向是保持著信,但卻有所距離的心態。我是個懷疑論者,因為知道自己的弱點,所以對許多事情更是必須心存疑惑,進而才能決定是接納或不接納。


最近認識了一個很特別的朋友,他對於這方面的投入或許還不算是很久,但是卻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很大的精進,我想這就是聰明和愚笨、成功和失敗的分別。過一陣子,他將去印度修行半年,我畫了一個菩薩的半身像送給他,希冀他在那裡也能得到更多的智慧和覺悟。

淺談真正的「甄嬛」


古裝宮闈劇真的是很好的娛樂消遣;但是如果不夠認真思考並進一步了解,錯把戲劇當做是正史,「誤拿張飛當岳飛」或是「張飛殺岳飛,殺得滿天飛」的可笑訛誤就會屢屢出現。


前一陣子轟動海內外的大陸連續劇《後宮甄嬛傳》很明顯的就只是個娛樂戲,看的人如果當真,那那一掛大清正史上的宮廷人物可得氣死。這齣戲劇是改編自流瀲紫的小說《甄嬛傳》,本來是個架空的故事,但是因為搬上螢幕,所以原作者和編劇等人就將整個故事架構套入了清朝雍正皇帝的內宮,我覺得這一點很厲害,因為清宮劇的市場不小,大部分的幻想式古裝劇其實收視率都不高,《後宮甄環傳》一開始的拍攝動機就很高明。


只不過主角甄嬛這個人在故事中的經歷遭遇還真是胡說八道。


首先名字就不對了。中國古代的女性大多沒有名或字,甄嬛這個名字更是沒出現在清王室的家譜中,所以清朝有個妃子叫做甄嬛的這件事情本身就是虛構。還有就是按照正史記載,甄嬛的原型人物本就姓鈕祜祿,不是什麼為了提高地位而被皇帝賜的姓。



孝聖憲皇后半身掛像。這就是甄嬛的原型
人物。“憲”是雍正帝的諡號,古時的女人
很可憐,就算是皇帝的老婆,死了也得冠
上其夫的諡號好使後世人做個區分認定。
然後是乾隆皇帝弘曆的身世問題。弘曆的父親就是後來的雍正帝胤禎,弘曆在年幼的時候就承蒙祖父康熙皇帝的疼愛,還特地將其招入大內撫育,這在清宮公法制度上是很特殊的例子。據記載,康熙皇帝還曾在胤禎於獅子園舉辦的家宴中,特地召見了弘曆的生母,即鈕祜祿氏(即是戲劇中的甄嬛),並稱其為「有福之人」。這個特殊的經歷,加上母以子貴,胤禎即位後就將鈕祜祿氏由低階侍妾「格格」的名位晉封為「熹妃」,雍正帝後宮中的皇后和皇貴妃年氏相繼死去後,雍正沒有再晉封任何人為皇后及皇貴妃,等於熹妃當時已經是後宮中的頭牌了。等到鈕祜祿氏的兒子弘曆即位後,熹妃被尊徽號為崇慶皇太后,至此已經成了當時女性地位最高的人物。皇太后不僅地位崇隆,皇帝兒子奉養又極孝順,歲數活到了八十六歲,在清代的皇太后中是最高壽的,這真印證了皇太后的公公康熙所說的話。太后身後諡號為「孝聖皇后」。


再來是和果郡王的關係。其實皇帝後宮戒備森嚴,皇帝的妻妾嬪妃哪能隨便拋頭露面,就算是有幾面之緣,也很難在私下暗通款曲。這不僅違反宗法,還違背了禮教。按史料記載,孝聖皇后比果郡王大四歲,被晉封熹妃時為卅歲,兩人都在盛年,但這不可以視之為兩人相配的證明,因為當時雍正帝為四十五歲,這在以前很正常。再者,戲劇當中的果郡王是被逼死在乾隆即位之前;但據記載,果郡王是在乾隆即位後的第三年病死的,這些都會記載在皇宮的檔案玉碟中。所以,戲劇為了故事張力而更動了正史上的記錄,我們只能將其當作娛樂消遣,不可弄假為真。


當然,這齣戲還有很多很多虛構的人物經歷和情節,應該說《後宮甄嬛傳》這齣戲是幻想式的清宮劇,跟坊間的野史也不同。可是我覺得這齣戲的整體是很突出的,不管是演員的演出,還有生動的配音,華麗的服裝和布景,最主要的是戲劇的結構張力,加上台詞和一些關於古物件的編派,我雖然是選幾個段落看,但也覺得非常的精采動人。我覺得這種戲劇除了能夠消遣娛樂,如果看了之後還能生出一窺真正歷史的欲望,進而去費心了解並增加了歷史知識,我想,《後宮甄嬛傳》真的就更大大成功了。

淺談《水滸傳》的女性─閻婆惜

大多數人都知道《水滸傳》裡有個淫婦潘金蓮,那是因為結合了《金瓶梅》這本書,潘金蓮因此大鳴大放。但是《水滸傳》裡面的淫婦不只有潘金蓮,可以說裡面幾個重要的露臉人物,身邊都有一個淫婦作祟,進而不得不把這些人給逼上了梁山。

人物畫名手戴敦邦所畫的閻婆惜。
再嫵媚溫柔的美女,於《水滸傳》
的世界裡,最終是個粉骷髏而已。

《水滸傳》通篇第一個出現的淫婦是閻婆惜,她原是鄆城縣的頭牌名妓,琴棋書畫無一不精,後成了及時雨宋江的小妾。說是妾,宋江其實也是被趕鴨子上架收了她。因為婆惜一家遭逢變故,宋江在其父病死時出錢將之安葬,婆惜那愛財勢利的老娘眼看宋江可以成為母女依靠,便將女兒送予宋江。


《水滸傳》裡面的梁山好漢大多正義凜然,尤其是幾個主要人物好女色的極少。偏偏這幾個人身邊的女人卻都外表貌美性似虎狼!閻婆惜也不例外。其實閻婆惜和潘金蓮一樣,都是自視甚高的女人,一旦覺得身邊的男人配不上自己,馬上是要找機會另謀出路的,而這裡所謂的「配不上」,大多奠基在生理層面。


閻婆惜一開始是對宋江有情的,畢竟宋江是個押司,也算是地方上有臉面的人物,加上幫助自己父親安葬,婆惜一開始想必認為找到終身依靠。這和潘金蓮被迫嫁給武大的狀況不同。


只是這兩個女人在最後,看起來都是因為在性慾方面沒辦法得到充分的滿足,而將自己退到毀滅的境地。閻婆惜因為宋江不重女色的關係,而和他的部屬張文遠好上了,張文遠雖是軟腳蝦但也風采翩翩,和他翻雲覆雨肯定能得到肉體和精神兩方面的極大滿足。閻婆惜因此開始厭惡宋江,只想和張文遠雙宿雙飛,宋江原本就不憐惜她,也有意將他二人送做堆,可惜閻婆惜是個不知好歹的笨女人,最終將自己推向死路。


宋江因為和梁山上的晁蓋等人交好,又靠著自己的職權救了梁山的人命,晁蓋就派劉唐帶著一封信和百兩黃金酬謝宋江,宋江留下了信,將黃金退給劉唐帶回。哪知就是這封信落入了閻婆惜手上,閻婆惜見信中提到黃金,就向宋江勒索,宋江的解釋閻婆惜並不接受,她就是要跟宋江敲到那筆錢好和張文遠去快活,完全沒體認到宋江其實本來就要放她自由,她大可早早離開會情郎。


勒索不成就來恐嚇,閻婆惜要拿那封信去告官,告宋江通匪,宋江一急之下就怒殺了閻婆惜。真是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也。結果宋江也因為殺了人,不得不投奔梁山,才演繹出了後續的故事。


其實和潘金蓮做一分析比較,我覺得閻婆惜比潘金蓮運氣好,但是有勇無謀,比潘金蓮竄謀西門慶毒夫要來得笨。潘金蓮至少事後知道不可和武松正面起衝突,閻婆惜卻挺著心窩子硬上。


為什麼說閻婆惜運氣好,宋江雖然也長得奇貌不揚,但他至少是個官;再者,宋江對於閻婆惜基本上是採取放任的態度,在得知她和張文遠私通後,他不像武大大鬧抓姦,反而還想成全兩人的好事。如果閻婆惜知足知羞的話,事情至此也該滿足了不是?但是她沒有,她因為掌握住了關鍵性的證據,認為可以撂倒宋江的防線,進一步的對宋江予取予求。但是宋江本就當她可有可無,在緊要關頭,宋江哪可能保全她來傷了自身?


閻婆惜很貪。她貪了人,還要貪財。錢她不是沒有,宋江保她衣食無缺的,但她卻要貪那本不屬於她的錢財。這就顯出了它的水平只達到了人性的基本層次,情慾被滿足了,物質生活也得要富裕,可是這些東西都不是正規得來,她卻要得那麼理所當然,這樣當然最終不會有好下場。


可是閻婆惜對宋江一開始應該是會有真情的,在這一立足點上,宋江犯的錯誤比較大,雖然人說婊子無情,可是宋江的背景可以算是個託付終身的好對象,再者接濟了閻婆惜家渡過艱難,閻婆惜不可能不感激宋江。只是在《水滸傳》這著重男性情義的世界裡,女人的所有需求顯得次要,尤其是在情感層面上的。這些被歸類在淫婦的女性,其實也都是被男性所逼,畢竟沒有人天生下來就是賤骨頭蕩心肺的,也是因為環境和生活交相攻迫,使得這些女性原本良善的一面被徹底摧毀,接著做出違背了我們所謂禮教倫常的事情。


《水滸傳》當中很多女性的價值觀因為違反了儒家的思想,因此一直不見容於後世人;但撇開她們的敗德劣跡,其實施耐庵或許是用了反面隱喻的手法,來控訴父權社會下,禮教吃人的不公。這些女性在某種程度上,為我們顯露出的不單單是陰毒的行為,也許還有更多的是當時許多女性快要滅頂於禮教之海的最後掙扎。

星期二

從眾


前陣子同學接我到他家做客,他穿著一件偏橘黃色的外套。另一個對流行趨勢比較敏感的女同學看了問他,那是否是某個平價品牌的服裝?同學不置可否的回應,接著開始揶揄自己撞衫的趣聞。

「沒辦法!便宜,大家都有。」他下了這樣一個註腳。其實很多人都碰過這樣的狀況,我自己也有過,早就見怪不怪了。

「平價」就代表著人人都可以有,和「奢侈」的意念背道而馳。一開始或許見別人穿得和自己一樣很不是滋味,但久而久之,會調侃自己眼光和大眾略同,再久些也就不以為意了。

我一直覺得從眾心理是個有趣又微妙的東西。人的集體心理希望和別人相同,因為這樣會有歸屬及安全感;可是一旦和太多人相同了,人又會覺得自己缺乏特殊性。這兩種心態同時出現在人對某樣事物的認知時,矛盾感會跟人所企求的從眾感拉鋸,最後可能造成單一個體無法識別其群體定位的狀況。

這個時候我覺得最好耍些小花招。在大方向趨於一致的情況下,在小細節處做些符合自己原則的修正。好比穿著一件單調的白襯衫上班,可是在領口或是扣子的地方做些異於一般的改變,在大原則之下穿著的人不會出錯,卻又能滿足自己不同於其他人的快感。

這樣想來,其實也別擔心和其他人一起走在大方向上,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情,總會需要有些依循,但是這些依循不見得都是壞的,它反而更能讓我們自己了解到,自己如果身處一個人的本質都很相似的世界時,自己該用什麼方法讓自己與眾不同。如果能夠達到這樣的目標,表示對於自己擁有信心,也曾經很認真的思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而不是只是單方面的變成盲從。

下次穿著極度可能撞衫的衣服出門時,想辦法在那衣服上顯露出自己獨特的價值,這衣服看起來除了不乏味之外,還可能提升了穿衣者的素質和品味。這是我的想法。

星期一

結局真是令人感傷


我一直很喜歡蒲松齡的《聊齋誌異》。

小六那一年,改編自當中一則故事的《倩女幽魂》被搬上大螢幕,演出的張國榮和王祖賢旋即成為我的偶像。

但王祖賢沒有出過唱片,已經是巨星的張國榮則出了好幾張唱片,我記得當時Cinepoly唱片剛在台灣成立分公司,張國榮是旗下的歌手,他在台灣也發行了國語專輯,那個卡帶我還保存著,那是我印象中買的第一張歌手專輯。張國榮的歌聲帶著磁性和動感,最主要的是他雖是香港人,但是普通話的咬字發音卻很標準。

我迷他迷了很長一段時間,除了喜歡聽他的歌,也覺得他長得很帥氣,天生就是明星的一塊好料。後來他宣佈退隱,我也跟著邁入了青年期,很長一段時間,我沒再像迷他一樣迷過其他明星,彷彿因為他的暫時離開,也逼使我了解到自己已經長大。

然後,張國榮又回來了。

好像他是個重生的鳳凰一樣,大家敞開了雙臂再次迎接他的出現,他照樣唱歌跳舞、拍電影演戲,這個人天生就該被迷哥迷姐捧在掌心,他註定不會被世人遺忘。可是,我不像年少時那樣的迷戀他了。我承認我還愛他,但是好像那份愛已經變成了一絡游絲,漂浮在潛意識裡。

2000年他開了一場名叫《熱情演唱會》的演唱會,他的造型怔住了我!他穿著女裝表演!我無法接受,就是因為他以前的形象才喜歡他,雖然說明星需要求新求變,但這和我理想中的他是截然不同的。當時他已出櫃,有人因此說他瘋癲了。我掙扎著究竟還該不該迷戀這個人?在我看來,他的確不是我喜歡的「張國榮」了。他演的電影唱的歌我也都不再關注,我覺得我不再認得他。

直到十年前的四月一日,他跳了樓。

我不知道最後的結局會是這樣,心裡面有很大的一個部份在那一天,被排山倒海而來的媒體影像一起揪碎了,那些影像裡面有好多好多我曾經的記憶。那一絡游絲霎時間變得巨大起來。

一直過了十年,這世上仍有很多人懷念他。他棄世的時候是四十六歲,開始步入中年的後半階段,他如今如仍活著也已快要六十。他曾那麼帥氣俊美,我無法想像他老態龍鍾了以後,如果真成了《胭脂扣》裡苟活的十二少那樣,對他會是多大的屈辱。

「我終於可以好好睡一覺了。」張國榮生前的經紀人說那是給她的最後信息,就在他墜樓的那一刻,她彷彿感受到了這樣的事情。

也許,也許。不過這樣的結局還真是令人感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