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逐漸走向LV化?

在台灣設計館當導覽志工的時候,一直對於將蘋果電腦放在美洲區當做設計產品的展示用意感到質疑。有時候碰到參觀的民眾也是一臉狐疑,覺得這個東西好像只是個商品,一般人的認知想法和我一樣:「可以放在一個博物館被展覽的設計品都是要高不可攀的」,也就是說或許是昂貴,但是一定也要有稀有的成份在內,到處都看得到就沒有放在展覽館展示的必要了。


偶爾,設計館會有設計本科的人來參觀,上個禮拜剛好有個設計系的老師帶了研究生參觀,我在解說之餘就針對了這個疑惑詢問她。一開始她以實際面的考量的確也覺得美洲的設計產品很多,將蘋果電腦放在展示台上有可議之處。可是,如果以劃時代的腳步來看,蘋果的果凍電腦的確是帶動了一股風潮。老師還說,其實以技術層面來看,蘋果發展出的通訊功能十多年前日本人就發明出來了,只是日本產業很封閉,那些技術後來靠著蘋果改良並發揚光大,讓全世界的人使用。蘋果也因此從早期針對設計圈的使用者,逐步將商品擴展到了一般消費群體,造成了一種群體催眠的現象,只要是蘋果推出的產品就非得買不可,也不管它是否適合自己?其實,蘋果對於軟硬體使用的封閉性不就是和十多年前的日本通訊產業一樣嗎?我買了它的東西,系列的產品就非得也用它的或授權品不可,這的確也是一種變相式的封閉行為了。


之後我突然想,這好像LV的狀況。


奢侈品是小眾的人才能擁有,這是奢侈品最基本的概念。蘋果電腦以前也曾是這樣的地位,但這個原本差點倒閉的公司後來起死回生,然後開始壯大自己的研發實力,到這裡為止蘋果都還能保有這樣的本質:小眾、昂貴、有口碑、時髦。


然後在某個時間點上,行銷策略開始朝新路走,接著,品牌的稀有性開始整個崩盤了。蘋果這個商標像是毒品,用過的人離不開它,還沒用的人也躍躍欲試。不買不用似乎開始有落後時代的跡象,因此身邊開始大量出現蘋果的商品,不管是自己或是周遭認識的人。蘋果還是很貴,但至此,它已經跟LV的手袋一樣,失去了令某些特定領域的人喜歡的能力,氾濫的結果它失去了稀有性,也少了很多擁有蘋果產品的樂趣和驕傲。蘋果仍然可算是個炫耀財,可是如果當他創新的開發能力有天受到更巨大的挑戰時,它的稀有度因為早已消失,接著它使人著魔的能力也會逐漸退去。因為我聽過太多人開始抱怨他們現在買的蘋果產品已經不如十多年前買的耐用,或者是其他對於蘋果行銷策略上的不滿。



可是大多數人很盲從,因為從眾性的原因,仍會在現階段將蘋果的產品當做炫耀財來購買使用。我們是否非得要追求這樣一個越來越不特別的東西,來讓自己落入大眾化的迷思呢?如果我們不用蘋果,我們還有哪種選擇?我不想否定蘋果對時代推進的巨大貢獻,也不反對它設計的產品時髦有趣的事實。只是當一樣東西被LV化的時候,大眾的吹捧有時的確就只會顯得愚蠢了。

星期二

舌尖上的故事

芥藍菜有種苦味,烹調的時候必須要有點技巧,才不會令人難以下嚥。我吃過芥藍牛肉、蠔油芥藍,這大概是最常見的作法。

可是父親炒的芥藍菜,味道卻非常不同,我在他處也從未嚐過。不管是大或小的芥藍菜,先稍做整理,熱油下鍋後稍微拌炒,放入調味粉,準備起鍋前再加入糖和米酒調味,然後起鍋。酒搭配著甜鹹的矛盾感,風味非常獨特。自己嘗試去料理,味道卻難以到位。不過也正因為父親的巧手,我才會很喜歡吃芥藍菜。

口味這事還真是因人而異,一直以來我不知道父親炒的芥藍是他學或自創,只知道這樣炒的芥藍菜味道是我最喜愛,且他處不會再有的。

我寫過幾篇關於吃的文章,坦白說,我並不是標準的美食主義者,偶爾會按圖索驥,循著報章電視的報導找尋店家。可是因為個性緣故,不是很愛湊熱鬧或到人太多的地方,所以每次看到很夯的店家大排長龍,我就退避三舍,寧可失卻口福,也不想跟隨著多數人的意念被催眠起舞。

一方面,是我有曾經因此吃過虧的經驗。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北京吃「老北京炸醬麵」的那次。

炸醬麵是華北特有的風味麵點,幾乎每個家庭都會自己炸醬,搭配著碎肉丁,豆腐干丁,黃豆芽,黃瓜絲,有些人還要配著大蒜和辣子來吃,總之,隨自己喜好來調配。既然炸醬麵的名聲大,當然就會成為所謂的“風味餐”。到北京時,家裡的親戚熱情的招待我們飽覽北京的美食,其中就安排了到當時在天壇附近頗有名氣的炸醬麵館。麵館裡高朋滿座,看得出的確是人氣店家。當一人一碗端出的炸醬麵上桌,趕緊調勻伴料,準備大快朵頤。孰料麵一入口就令我眉頭一皺!真是太難吃了!麵是溫的就罷了,又乾又黏,一點也無法將炸醬順利的沾附在麵體,吃起來只覺得麵和炸醬是分開的;麵食之無味,最後碗底的醬單著吃又太鹹,最糟糕的是因為名聲大,一碗麵還真不便宜。

但這或許只是我自己主觀的想法,可能偏偏有人喜歡吃那樣的麵也說不準,更有可能我一直以來在臺灣吃的都是“臺式”的炸醬麵,地道的炸醬麵或許就是那麼難吃。

在那次難吃的炸醬麵經驗後隔沒幾天,北京的姨婆自己也在家炸了醬,她煮了買回來的手工拉麵,然後刨好了一大碟的黃瓜絲兒,麵沒剛起鍋時那麼燙,但是彈性十足,嚼勁大,是我最喜歡的口感,加上麵體均勻吸附著炸醬,搭配上黃瓜絲,每一口都是味覺的滿足和驚喜。我吃了一碗意猶未盡,還得再吃上一碗。我跟姨婆說:「這炸醬味道和我奶奶的好像,也比前兩天去吃的老北京炸醬麵好吃太多。」那時候我才猛悟,為什麼許多人說還是媽媽的手藝好,原來媽媽手藝承繼的是一種時間的淬練,可能還有更多家族的歷史交雜其中,這手藝也許是祖母傳給母親,也許是曾祖母傳給祖母,也許是哪一個太祖母掌握住了美味的關鍵後,就這樣一脈相傳在家族味蕾的記憶裡。因此,我一直對外面館肆的食物保持著只是打打牙祭或是嚐鮮的心態,胃袋真正的歸屬還是在家中的餐桌上,這樣可以確保對家族的聯繫及依賴,還可以使自己較完全地掌握住了食療養生的方法。因此,外食對我來說,大多是和親友在特殊時刻的連結才可為之。

我的母親是土生的臺灣人,雖然外祖父母都是福州人,但是因為家族的複雜性使然,母親會做的菜和她血液裡的原鄉記憶非常不同。她不大會做家常菜,記得她自己還嫌棄過自己煮的紅燒悶茄子,她在家常菜上的功力遠遜色父親,可是她在北方麵食上面的功夫在我家族內卻無人能敵。這實在是個很奇怪的事情,母親從小接觸麵食類的機會並不多,一直到嫁給父親後,才開始接觸到麵食。父親因為愛吃餃子,所以母親就會自己剁餡包餃子,大多是高麗菜,白菜和韭菜的餡。因為在家嗜食,我通常不吃外頭的餃子。母親也很會做蔥油餅或是煎餅之類的東西,蔥油餅常自己做好,揉成麵團冰在冰箱,要吃的時候拿出來解凍,要吃多少就掐多少的麵團,然後用桿麵棍桿平下熱鍋油煎,熱騰騰的煎好端上桌時最好吃,連弟妹的媽媽都愛吃,每次她帶回家,親家媽媽總是自己桿平麵團熱煎吃,吃得嘖嘖過癮。滷味也是,母親很會做醬肘子,就是滷牛腱子。我不知道這菜色是否是地道的純北方菜,總之母親能將肘子醬得很入味,可以滷得結實,也可滷得鬆軟。

所以對我來說,在外吃飯是種消遣,在家吃飯是種幸福。我單純的這樣認為著。

文章最前面提到父親炒的芥藍菜,有一次和阿姨提起時,阿姨告訴我,福州人有這樣的炒法,以前她曾在不知道那個親戚家吃過,裡面還放了豬肝一起炒。我聽了之後想到好像不知道是外婆還是父親真的有炒過那道菜,因為我味覺的記憶裡真的有過那麼一段!可是怪異的是,外婆是福州人沒錯,但父親可是地道的陝西人,難不成他們丈婿二人曾經有過關於口味上的交流或切磋?

家族中關於味道的記憶真的就像是一篇篇的書譜,從當中可以看到一個家庭的傳承,以及和另外一個家族融合之後,派衍出的許多故事。舌尖上的故事你我都有,那你的會是什麼呢?

虎口慎行

機車是台灣最多人使用的代步工具,尤其是在大眾運輸系統相對較不發達的中南東部。以前在中部的時候,一直不覺得大家騎機車有什麼不對勁,後來有機會在台北騎機車了,再有時間回到中部的時候,發現實在很不適應。

在故鄉彰化騎車,會發現有
許多人直接將機車騎在路中
間,不管死活地和車搶道。

台北人幾乎都很守交通號誌,這個在中南部很難想像。每次我回到中部騎機車的時候,我會有只有我最守號誌的錯覺,有時候可以看到有人大剌剌將機車騎到馬路中央,雖然自己看的號誌已經是紅燈,但是只有對向沒有來車,油門一加馬上就衝過去了,完全一副獨行俠的模樣。或許闖過紅燈的瞬間,還有一種將馬路當做伸展台讓人注視的快感。


可是這不是說只有中南部人不守規矩,至少我覺得中部的人不像北部人那麼愛騎快車和鑽車縫。台北的馬路上常常會出現車陣,住台北的人可能因此練就一身好本領,很能在馬路的夾縫中求生存,有時我看到硬要從兩台公車中間擠過去的騎士都會捏把冷汗。還有一個就是台北人很愛騎快車,而且快車俠不分男女,有時候路上的車子明明很多,卻還是有人如入無人之境般的向前衝,我心裡會想:應該是買了很多保險吧?可千萬別在我面前摔車呀!但是有時候卻又很幸災樂禍的想:如果真的在我面前騎快車摔車,我應該會罵他活該。

「蛇行」,是很多地方的機車族都
很愛的騎車模式,尤其是年輕男性
最愛這味騎法。有時載辣妹蛇行
酷,真怕他們把辣妹摔成大花臉!

有次就有個年輕人耍帥,在大漢橋下準備左轉進入堤外道路的時候,剛好路口有個小坑,衝得太快的他便當場在紅綠燈下摔車,把包括我在內路口所有的人都嚇傻了;他摔得不輕,我看他應該很後悔做了蠢事吧!事後我也沒罵他活該啦!只在心裡告誡自己別騎快車,以免下個出糗的人就是自己。



不過騎機車在台灣的馬路上,也真的是難為了機車族,實實在在的「夾縫中求生存」真的是在台灣馬路上騎機車的真實寫照。有時候,改開車出門,在路上就發現其實台灣的交通環境對於機車騎士很不友善。大夥已經要每天風吹日曬了,車子卻還要跟機車搶道,所以非到必要,我開車的時候都不對機車鳴喇叭,寧可慢一點讓它們在我前頭。


鑽車縫真的是很可怕的騎車
方式,有時候開車出門,很
怕這種人一頭撞到車前來!
但偏偏台北的鑽車縫大軍完
全不怕,將死生置之度外!
不過不管怎樣,台灣的機車密度在世界排行數一數二,因為台灣地域環境,使得跨出北部以後,其他地區的人大多需要靠機車代步,如何創造友善的交通環境是政府的責任,但遵守交通規則保護自己的安全則是機車族自己的義務。我一直覺得「馬路如虎口」這個口號千真萬確,就看在路上的人是否真不怕這隻老虎,捨命的將自己朝它嘴裡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