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紫色迴廊

首先,我要向小學時代迷戀過我的女孩們說聲抱歉,抱歉她們竟然喜歡了一個同性戀者。情竇初開的年紀要是知道那樣一層秘辛的話,會讓她們先體會到現實的殘酷,幼小的心靈不知道會因之遭受多大的刺傷激害?一瞬間說不定就此長成了大人也未必不可。

 
我從小就自承不是萬人迷,卻總是容易又可悲的變成同儕中的中心人物。在五、六年級開始思春的階段,除了偶像可聊表無知的堪慰,再有就是大家身邊鋒頭出健的人物會變成大家盲目競逐的目標,身為班代表的我就是班上一夥人的中心。我知道老師很討厭我,我也不是靠成績好被他欽點,外表很乖的人這點吃香,加上身後又有一大票女生和少部分依附我的男生成為我的票源,是他們拱我的。我暗中知道自己一定討當時班上大部分男生的厭,現在回想起來很不會善待優勢,不懂得好好享受被女生擁戴的滋味,就算被男生痛惡,細細體會一下一定也能造成極大的快感。


這都是數十年前的事情,我現在躺在四人一間的牢房裡。


房裡濕暗黏膩,有一股很重的腥臊味,聽說是整個監獄中最讓人明顯感覺鄙下的一間。我輕輕吹著口哨,睡上頭的傢伙今天爽了一炮,累的跟豬一樣打呼呼,不會鬼吼鬼叫。另外兩頭也才剛剛從極興奮的快感中平息下來而流了滿臉口水。這房裡就剩我不靜,那個又在心裡嘶喊了,我還得稍等一下才能讓它平歇,我輾轉難眠的在床上翻來滾去。


我搓開沾在頭髮上的精液,像揉髮膠一樣,抓出了形狀,然後繼續搓肚皮上的、大腿內側的。幹!連脖子上都有,雞巴明明看起來乾乾癟癟的,肏人的時候卻還那麼有力道,連射精的強度都很驚人,憋那麼久不憋出病來我也很驚訝。


進到這房時,裡面這三個人很凶神惡煞,看我一副好欺負的臉,勞動的時候要我做他們的份、吃飯的時候要扒我的飯菜、睡覺的時候不准我哼歌。我可以忍耐這些事,他們也以為我好欺負,一直到我幫其中一個打槍的時候情況才有了大逆轉。他們以為我會有受辱的窘態,這一招非但沒有把我擊倒,還因為我主動幫他口交爽到他哀哀叫讓另外兩人看的心癢癢,三人就此成了我的禁臠。我喜歡被人抬高兩條腿插,要不就是讓人壓在身上幹我也會很極樂,我雖沒看到,但卻知道男人的下半身猛力擺動的樣子,像股波浪似的起伏,腰向下壓臀部提高的抽出來,然後再臀部下壓腰抬高的幹進去,幹到爽的時候波浪就會越大,把我也容易捲進狂喜的肉慾漩渦中。


喜歡做愛不是怪癖,兩年前把我甩掉的那個傢伙就很喜歡和我幹,每次都讓他神魂顛倒。只是後來不知道怎樣,那個就出現了。高潮結束後它會伴隨隱約聽到的腳步聲馬上跟到,我霎時會立刻一片眼黑,許久無法說話,我知道它是怎麼惡整我的。挖洞。它先在我腦子裡挖洞,讓我跳進去,裡面很黑,伸手不見五指,只能聽見自己的心跳聲,緊接著整個人就立刻又陷入挖在心裡的那個洞,在那個洞就只有聽到巨響,像會把耳膜震破的那種。連掉進兩個洞的我總會害怕,我會喃喃自語,希望把什麼引進無邊的黑暗中指引我出路。後來甩我的傢伙認為我有毛病,有一次和他做完之後我又掉到黑洞去,那次卻幸運的讓我循著一道紫色的光影找到回現時的出路,我開心的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他,他聽了卻馬上拎起衣服頭也不回的走了。有一瞬間我以為自己破掉了,但我還實在的躺在那裡。就像櫥櫃裡的水晶杯,也是站在黑暗中不動,我只好走到那裡把它們一個個從裡面揪出來摔在地上,心裡才比較踏實點。


那種踏實跟溫暖相去不遠,像是被冬日午後的暖陽照耀一樣,我記得那時候有個穿著厚外套的女生拿著一本書送我,大家知道我喜歡看書,那天難得也是個暖暖的冬日。送我書的女生動作很笨拙,怕被其他人發現似的,笑容表情像被凍過一樣僵硬,說了給你就跑了,我連謝謝都還來不及說;她現在要是回頭看當年的這一幕,一定會為自己當時的狼狽羞紅了臉。她回去以後心裡肯定撲通撲通的跳,期待我會有任何的反應或表示,可是她忘記我是不會那麼輕易表露喜惡的人,可見她當時只是單純的跟隨一夥人迷戀一個形影而根本不想認真的認識我。


我現在開始覺得很好笑。訕笑她們不懂我是不會愛她們的愚蠢、開始發育的乳房和屄。我早就忘了是不是偷笑著尷尬的偷偷把書藏起來,總之我假裝沒事。


就像我現在才沿著紫色的光回來躺在這個牢房裡一樣,輕鬆自在。

星期二

微小的幸福

不知道有沒有人不曉得「螢火蟲之墓」這個故事的?1967年10月野坂昭如《火垂るの墓》這篇半自傳體的短篇小說推出,並獲得第58屆直木賞。野坂闡述了戰爭下的一個悲劇故事。戰爭摧毀了人性,也擊潰了無數人對於生命的憧憬及渴望。故事當中的小兄妹更是許多荼炭生靈的小縮影,有多少這樣心酸的故事發生在世間每一場戰爭當中呢?


後來吉卜力工作室的高畑勳,在1988年導演了我們熟知的《螢火蟲之墓》這部動畫,具象化的呈現了戰爭的冷酷。也讓許多早已遠離戰爭的五、六年級生,「初步認知」了何謂戰爭。2005年,日本電視台製作了近三小時的電視劇場版節目,松嶋菜々子演出小兄妹的姨媽,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忍痛漠視自己的外甥,進而導致兩人相繼死亡。因為是以姨媽的視野角度出發,故而小兄妹的立場便被扭轉,甚而使觀賞者認為小兄妹的下場完全是咎由自取。野坂昭如發出聲明指出,觀念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有所不同,已經很少有人了解戰爭並去傳述其殘酷了。


復古的花紋設計非常優雅。
包裝上的サクマ式ドロップス
字樣,意思即為佐久間式的
顆粒。也就是說,糖果的口
味是屬於佐久間製菓開發規
定的形式。
2008年《螢火蟲之墓》推出電影版,然後,在《螢火蟲之墓》裡面很重要的一個小道具──佐久間七味糖,在電影當中製作了復刻版的包裝,並且在市面上販售。復刻版是將戰前的包裝版本重新設計推出,糖罐從原先較為細長,變成一直以來我們在市面上常見的形式,可是罐子正面的花紋設計還是一模一樣,帶有一種復古的裝飾感,是我非常喜愛的設計樣式。佐久間製菓公司在1908年由佐久間惣治郎創立,已經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在戰爭物資匱乏的情況之下,糖果變成了奢侈品,一般人家的小孩根本吃不起,且因為戰火,東京、大阪和滿州的工廠相繼毀於兵燹,所以佐久間糖變得多珍貴可想而知。


前陣子推出過的《螢火蟲之
墓》特別包裝版。我不知道
這是限量的包裝,罐子都被
我扔掉了。
我吃過市面上的一些水果糖,明治製菓的鐵罐水果糖是最早期在台灣可見的,且因為在台設廠的原因,明治的水果糖曾經壟斷日式水果糖市場。這幾年有代理商看準《螢火蟲之墓》的人氣,也代理了佐久間的七味糖進入台灣,吃了以後才知道什麼是好吃的水果糖。原因在於佐久間的水果糖甜度適中且順口,我的口腔膜大概較薄,除了吃鳳梨容易刮傷以外,以前吃明治的水果糖也容易口腔破皮,但是佐久間的水果糖完全不會令我有這種困擾,從此我可以大量吃口含式水果糖了。這次剛好看到百貨公司做促銷,先買了兩罐回家,我老爸竟然跟我要了一罐,說是怕血糖降低救急用的,他其實也很愛吃糖,所以我過兩天後就發瘋似的到百貨公司又買了十二罐,還要應付家裡的姪女,因為她也非常愛吃。


實際上有巧克力、草莓、葡
萄、橘子、鳳梨、檸檬、蘋
果外加薄荷,共八種口味。
誰不愛這酸酸甜甜的滋味呢?只是每次吃,都不免想到《螢火蟲之墓》裡面描寫戰爭的殘忍。或許佐久間糖已經被賦予了另一個時代的印記,告訴我們要珍惜當下的幸福,哪怕只是一小顆糖帶來的微小滿足感。

星期五

給我ㄧ個朋友

用過網路交友服務嗎?這年頭是個一切講求方便和快速的時代,如果還在動手寫信交筆友已經落伍啦!


以前交筆友,對情竇初開的學生來說,可是一件慎重的大事。先是挑選精美的信封信紙,然後構思一篇最誠懇的內容,書寫的時候還要特別專心努力,寫出來的字才不會太醜,如果還要交換照片,更得精心選出一張自己最滿意的照片,寄送給未曾謀面,只有魚雁往返的友人,希望他們能對自己的樣子感到滿意。


數十年前因為科技不發達,只好靠著「古老」的方法交朋友,因為是青春期啟蒙的第一步,沒正式和異性交往過的那一代人,對於書信往返花費時間可能過長所帶來的煎熬,也只有忍受。


現代人如果還要用這種方法交朋友,那他已經可以被時代淘汰掉了。幾十年前刊登在報紙或雜誌上的徵友廣告,在網路的優勢時代,已經被逐步取代。重要的是,現在可以在交友網站上直接請電腦媒合,選出最符合自己條件需要的人,進一步看看彼此是否有交往的可能性,主動權不僅變得更寬裕,也省去許多尋尋覓覓或是等待的時間。


我因為好奇,所以曾登錄一個規模蠻大的交友網站,裡面的搜尋選項琳瑯滿目,令我眼花撩亂,初識的我根本不知道該從哪裡下手?因為裡面規劃了太多的選項,例如:你要找哪一種性別的對象?然後開始細分項目,對方要住哪裡?身高體重要多少?年齡介於幾歲到幾歲之間?教育程度多高?吸煙喝酒嗎?語言?宗教信仰?要不要結婚?要不要有小孩?我光是勾選這些項目就快要昏頭,更可惡的是當我花了十幾分鐘時間,勾選了符合我需要的條件,然後請電腦幫我媒合的時候,電腦竟然告訴我沒有適合我的人選!


天哪!真難!


是我的條件太過於苛刻?還是根本沒有我要的那種「完人」?我只好安慰自己,那個人他不知道有這個網站,因為不知道所以沒登錄資料,電腦當然無從幫我配對。


不過我還是很失望。並不是失望沒有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人,而是原先天真的以為,既然依靠網站來媒合,該網站強大的伺服器一定有辦法可以找到符合條件的某人。看樣子我是因為對於結果抱持太大的信心,因此忽略掉了一些重要的細節。


人際關係的淡薄,和網路的盛行有很大關係。資訊的變遷快速,連找朋友、找對象都希望速戰速決,影響所及,就是人已經逐漸喪失溝通的本能。我們希望藉由多樣的選項,馬上找到一個適合我們的人,可是我們忽略了,人和人相處的實質意義。在虛擬的網路上面我們也許可以找到符合我們胃口的對象,可是在電腦另一端的那個人,他是否一開始就坦然面對我們?就跟我們是否會向對方掩飾自己身高不足的缺陷一樣,對方也許會對我們有所保留。


援引自2009年01月24日
蘋果日報的剪報報導。
網路交友詐財案件這幾
年來層出不窮。


有許多上網交友最後落得被騙財甚至失身的案例,就正清楚的告訴我們,虛擬的事物也許會過分的完美,可怕的是我們也願意相信它,這容易造成許多危險,這種陷阱也可說是我們自己設下的。我們變的寧願相信假的,也不願接觸真的,如果新時代的每個人都以這種方式和萬物溝通,那我們存在的本意是什麼?價值是什麼?


就像曾有數理資優生,寧可面對電腦詢問他所不知道的課業問題,也不願尋求師長和同學的協助,稍微開始自閉的孩子,整天面對一個由自己搭建的虛擬世界,父母卻還沾沾自喜的說,就是因為喜愛親自摸索電腦,所以他們的孩子才會有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一個才就讀國中的學生就已經開始染上社會退化症,將來或許會變成一個不知如何宣洩情緒和面對自我的炸彈,這個社會所賦予他的觀念和他父母給他扭曲的人格培養,全都該死!我們難道真要完全把自己禁錮在虛擬的世界中,才能找尋到人生的價值和快樂嗎?


看看現在網路交友網站實在是繁不勝數,不管是異性戀玩的或同性戀玩的,再加上所謂的網路聊天室,相關功能可說是應有盡有,因為線上交友這股商機太大了,使得大家爭先恐後的投入其中。可以預見的是,只要痴男怨女繼續存在(也不可能消失),他們將持續在網路上面找尋心靈的慰藉,交友網站則可以從中分得到更多的利益和報酬。人類最原始的情緒宣洩,要從最冰冷的科技找到出口,身處新時代的我們說來也實在可憐。

星期四

新生

曾經因為工作的原因,踏進嬰兒室採訪。護理長專注的為我解說產後嬰幼兒的照護方式、如何幫助孕婦調養身體。在護理長背後的門外,有數十個小嬰兒正躺在嬰兒床上,傳來幾個哭聲,護士就必須檢查嬰兒的生理狀況,看是該餵奶還是換尿片,也有可能嬰兒正在生病。是個極度辛苦和需要時時保持警覺的工作。等到採訪完畢,我就跟著護理長,穿著隔離衣,洗過手,到嬰兒室看小嬰兒。每個的臉都是紅通通的,手掌拳著,眼睛瞇成一道小縫。都是出生幾天以內的嬰兒。



但是我仔細端詳,卻發現這些小孩都長的好醜。臉瘦瘦癟癟的,活像滿臉皺紋的老頭。常常聽到很多家有新生兒的人,愛抱著他們的小孩四處誇耀長得有多可愛,逢人便說五官哪裡像爸爸、哪裡像媽媽之類的話。其實新生兒長得根本一個樣,還分不出性別。有做過實驗,今天把A寶寶抱給在嬰兒室外等候的家人看,明天再抱B寶寶給A寶寶的家人看,A寶寶的家人全然不知這不是他家的小孩,照樣讚譽有加,開心的看著。可見大人其實很盲目。


我看過自己小時候剛出生幾天,被放在大水桶裡洗澡的照片。那還是黑白照相的時代,我看著照片裡面的自己,覺得非常醜陋,不知道是哭還是抽筋,整個五官揪在一起,臉孔說有多難看就有多難看。但是阿姨和舅舅都說那時候我很可愛,覺得別人家的孩子都醜,每個人下班放課回到家,都要趕緊洗手搶著抱我。


我從小是被外婆帶大的。


母親要生我的時候,二姨說肚子裡面的小孩絕對是男生,她敢打包票。外婆說如果是女的呢?二姨賭咒說她願意在外公的遺照前當狗爬,繞客廳爬三圈。所以那天下午我生出來以後,二姨一下班馬上就衝到婦產科去。外婆告訴她,我母親生的是女兒。二姨當時不信,外婆跟她說,反正回家是要當狗爬給死去的外公看了。二姨心情大壞,不是因為要當狗爬被羞辱的原因,中國人重男輕女的觀念還是很重,家裡總希望下一代的第一胎能是個男孩。十一年後,二姨自己也生了一個兒子,在家裡面,只有我們兩個是同月同日出生的,看著表弟的個性,有時候像是對照自己的影子。二姨生表弟時已是高齡產婦,所以超音波檢查和羊膜穿刺是不能少的,腹中的胎兒還沒出生就已經知道性別,家裡沒人再蹈十一年前賭誓嬰兒性別的玩笑。


可是我在學走路的那段期間的確變得蠻可愛的。我的頭從小就很大,皮膚又很白,聽說舅舅最愛把我舉起來,跑到陽光下照我的耳朵,說可以看到裡面的微血管,沒想到自己也曾有過那種晶瑩剔透的時候。母親說二叔在我小時候一大票人誇獎我可愛時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也許他早料到我長大以後整個面貌改變的事實。不過他說的也沒錯,我注意了我成長過程中被拍攝的照片,學步期是最可愛的,後來就又開始變難看,上幼稚園時候剪了個馬桶蓋頭,那個時期有張代表照,我的臉是張苦瓜臉,眼睛深邃到像是被啥嚇着一樣。


人總是比較自私,我看別人家的小孩就沒自己家的可愛漂亮。


外婆家的孫輩一代共有十二個人,母親和二姨生的包括我在內的共三男兩女是屬於前區段,二姨的兒子和小姨的一對子女是第二個區段,舅舅和三姨的小孩則是我們這輩年齡最小的一段。我算過,最小的那一段四個,我的年紀當他們的爸爸並不為過,所以這些表面上可以當我孩子的小蘿蔔頭們實際上只叫我哥哥便好,有時對我總不像年齡差距很大的感覺,很敢對我沒大沒小講話。三姨最小的小孩很胖,今年要升小六就已經七十多公斤了,但是他的五官沒有因為胖而揪成一團,反而是眼睛非常水靈,洗澡衣服脫掉的時候就像個肉球。他卻很在意別人說他胖。大家都擔心他那麼胖會影響健康,偏偏我和外婆都喜歡他的胖樣,覺得他胖得很可愛。每次為了討好他讓我捏他的臉一把,或親他一大口,我就會拿出糖果來誘惑他。


有一年到北京去的時候,我們姨姥爺帶著我們兄弟仨到隆福寺吃小吃。吃完準備回家時,在大門口,小弟突然被不知從哪來的小女孩一把抱住了右腳,當時我走在他身後,被這突如其來的舉動怔住了。我仔細看了那個小女孩,蓬頭垢面的,但是臉部的輪廓很深,是少數民族的小孩。小弟的右腳就像是根柱子,被小女孩牢牢攀附著,怎麼也掙脫不掉。二弟和小弟齊向姨姥爺求救,姨姥爺只說了句別管她、別打她,就又逕自往前行了。我和二弟一前一後夾著小弟,深怕有個閃失,二弟頻頻回頭看,僵持了有五分鐘之久。小女孩大概看出我們鐵了心腸不會理她,只好跑了。等走出隆福寺,姨姥爺在外面馬路的公車站牌下等我們,他說往後再遇到這種情況,除了千萬不能掏錢出來以外,更不要吭聲,耐心等會兒,因為如果當場有任何輕舉妄動,其實那孩子附近都躲著大乞丐,他們會馬上一湧向前的。說的我們膽顫心驚,真是個可怕的小孩。


聽說三嬸婆壓死過自己的小孩。大概是還在坐月子的階段,身心的疲累還未完全恢復,餵飽小嬰兒奶以後,自己也打個盹睡午覺,一個翻身沒注意,等到睡飽以後,發現小孩被夾在自己和被褥中間的空隙中,活活被悶壓死了。我聽到這個家中秘辛之後很是詫異,活生生才出世沒多久的小生命就這樣了結了,好像他根本不該來到這世界走一遭的。只是問題最後怎麼解決的呢?大概是三舅公原諒了粗心的太太,對外說小孩染急症死了,堵住了左鄰右舍的嘴。


現在的父母照顧小孩非常的細心,不像舊時代認為骯髒吃就骯髒大,養得活就好。我遇過幾個職業婦女,有把女兒送到美語幼稚園,一個月就要花費一萬多塊學費的媽媽;也有為了兩個小孩毅然辭掉工作專職帶小孩的媽媽;更甚有家裡有錢,三胎都特地到美國生產的媽媽,虧她爸爸還是大醫院的老闆。總之,都是為了孩子好,才會寧願花費大筆金錢和時間勞力安頓小孩。


可是也有父母是養而不育的。我在外面看過很多撒潑的小孩,做亂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可是跟在身邊的父母卻視若無睹,一點也不在乎自己的孩子給別人造成了困擾。這種情況我很希望這樣的小孩不要被這樣的父母生出來,將來畢竟要在社會上吃虧的。


台灣去年出生率為千分之十點零六,打破歷年最低紀錄,但今年情況仍未改善,截至今年四月底折合年出生率只有千分之九點三二,位居世界最低。如果台灣一直無法提升出生率,致使人口成長率連續三年呈現零成長,則經濟成長至少將較過去十年水準降低三分之一。﹝攫取自聯合報記者黃雅詩報導﹞


孩子的一舉一動,永遠都是最有趣的生命風景。
我們已經邁向人口老齡化的社會,政府開始擔憂,可是在大環境都很糟糕的情況下,每個人手頭都很拮据了,加上新生代的適婚族有新一代的想法,生孩子來折磨自己,降低自己的生活品質,已是很多人的共識。以前農業社會,家族需要大量人口來從事生產,每個母親就像母豬一樣一直生小孩。現代時代變遷了,就算小孩再可愛,因為沒有了早期的社會環境,生孩子的動機又少了一項。加諸現今社會曾出不窮的負面消息,整個家庭和倫常體系的崩壞,地球環境也似乎越來越惡劣,我以為或許不要生孩子的確才是為了孩子著想。就算政府期待新生兒能增多,以延緩老年社會的來臨;但我想,看看現今的社會和世界,最迫切需要的應該是整個環境的新生吧!

星期二

新‧壯絕人生

上個世紀末,日本社會流行起「壯絕人生」一詞,意思是「擁有先天身體的障礙,或是生活環境惡劣之下的人,克服一切創造燦爛人生」。有名的肢體缺失者乙武洋匡就是一個例子,他的著作《五體不滿足》在日本大狂銷之後,還輸出到很多國家。依此模式,日本社會陸續出現許多「壯絕作家」,新井一二三批評說這是日本社會的病態現象,消費這些人的悲慘遭遇,將其轉換成集體同情意識,實則是掩蓋自己對於高人一等的竊喜。這樣說不知是否有欠公允。



左邊的是叶恭子;右邊的是
叶美香。兩人並不是親姐妹
,純粹是為了演藝事業而被
經紀公司配成了對。
叶姉妹的出現,我覺得則給「壯絕人生」一詞賦予新意。這個雙人檔都已經是熟女了,尤其是姊姊恭子,整形的嘴唇肥厚的不像話,隆成H罩杯的雙峰更使她看來猶如現世的科學怪人。美香妹妹則曾是第廿屆日本小姐冠軍,看到她那年清純的模樣,難以想像現在竟是啃男人不吐骨頭的慾女。遇上對眼的男人就招攬成入幕之賓,沒錢的時候則物色金主包養,然後以此循環,周而復始的人生也已持續一陣子。我常想:這樣的人生目標是什麼?能夠持續多久?等到人生結束時,她們得到的是什麼?


每隔一陣子就會有女明星的家務事被搬上檯面,外遇、離婚,真實人生的戲劇張力並不亞於戲劇。大家都很好奇,戀愛十幾年步入禮堂的婚姻原來也會破局,更何況是先有後婚,相識不到幾個月就結合的豪門婚姻。


這些女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本錢,但是有結婚跟不結婚者,到底終了哪個才是真正的幸福快樂?女明星一向給人光鮮亮麗的形象,有產有業的男人只要和這樣的女人沾上了邊,無疑也提高自己丁點身價。可是這只是這些大爺生活上的點綴,花邊可以一直更換,玩完了就可以再換換。尤其是感情基礎薄弱的婚姻,很容易破局。


豪門的生活總是令平民稱羨,外界的眼光和想像始終只投射在光鮮亮麗的表象,實際的生活辛酸則不容易被我們窺見。很多人會說那樣優渥的生活會苦到哪裡,每個少奶奶不都是名牌一身、養尊處優的。物質上是容易滿足,可是心理上卻比較容易空虛。因為或許一切都太唾手可得了,生命不是很踏實,甚至有些空洞。對那些沾了女明星的男人來說,那些女性就像是名車,很大部分就是炫耀的成分在中。這樣看來,或許叶姉妹的作法才是正確的。

但是我們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仍是有人婚姻幸福美滿的,可是神仙眷侶偶得,神離怨偶常遇。很多人開始對嫁入豪門女性的心態產生異議。這樣子的壓力,真的是她們當初所預想過的人生嗎?


叶姉妹給女性提供了一個新的人生方向,幻想嫁入豪門在世情淡薄的今日已經太過不切實,也許各取所需的「互補感情」才是現世的王道。畢竟這仍是個需要門當戶對的時代,把有錢的男人當作自己的玩物供給所需,叶姉妹或許正是看穿了這一點,才選擇了那樣的人生。


那樣的人生對普通人來說,的確也夠壯絕了!

星期日

淺談《水滸傳》的女性─潘金蓮

『金蓮容貌更堪題,笑蹙春山八字眉。若遇風流清子弟,等閒雲雨便偷期。』《水滸傳》第廿四回語。


做為中國古典文學史上的女性,大概沒有一個淫婦比潘金蓮更為有名了。潘金蓮出現在《水滸傳》的第廿四到廿七回,四個回目的篇幅在百來回的《水滸傳》中不能算少(光是核心人物的天罡地煞就有一百零八人),可見作者在塑造潘金蓮這一角色時,刻意加重她的影響力,花了不少筆墨來描寫這個女人。


潘金蓮出現在書中時,已有廿餘歲,這在古時算是老小姐。她因容貌艷麗而被主人覬覦,她狀告主母卻被主人懷恨,而故意將她嫁給身型矮小醜陋的武大以做為報復。或許有人會問:潘金蓮不是淫婦嗎?被主人勾搭做小老婆豈不好?施耐庵在創造潘金蓮這個角色時,想必是要以一個較複雜的角度來看她。首先是看她的年紀,廿多歲還雲英未嫁,又不是面貌醜陋,怎愁沒人想討她當媳婦,估計是潘金蓮眼光高,她覺得以她的整體價值,她一定可以找到一個真正和她匹配的男人。所以大戶主人想必也是猥瑣不堪的歐吉桑,就算是主人,自己也不想委曲到這般田地。再者就是,潘金蓮出現的第廿四回開始,作者並沒有為我們揭示潘金蓮的思想,以及她年輕時候的生活及個性。我們可以假設潘金蓮在此之前,只是個沒有太多心機的女性,以至於她根本不知道她狀告主母之後會發生何種後果,等到主人挾怨報復將她嫁給了完全和她預想中背道而馳的武大時,她的思想必定開始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在《水滸傳》和潘金蓮有關的三個男人,首先是武大。武大是個三寸丁穀樹皮,人是很忠厚老實,可是卻是個不解風情的人。鮑鵬山在《新說水滸》裡面說得很露骨,他說武大肯定在性的方面也無法滿足潘金蓮。潘金蓮才廿多歲,對於整個生理及心理都正是從啟蒙過度到穩定的狀態,可是潘金蓮的性心裡首先啟蒙的就很糟!等到生理也準備開發了,卻又碰到了一個武大,不管怎麼樣,雙重的不滿一定會對本身的心態面產生強大的陰影。有時候我們會在新聞裡面,看到女人死心蹋地的愛著她身邊爛七八糟的男人,並且為那種男人作奸犯科。我往肉慾的層面估算,除了這些女人有弱點掌握在男人手中之外,男人大概也因為很能在性的方面滿足女性,而使女性離不開他。或許我的分析鄉愿,可是性的自主意識則是每個人遲早會被開發的處女地,如果開發的對象是個厲害的角色,人的性心裡很容易就沉溺下去。但我也不願意完全以這樣的論點來評述潘金蓮,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也都有權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潘金蓮不能說是全然的錯,她也只是想掙脫當時的社會桎梏,只是最終她偏移到了一條歪路上,毀滅了她周遭的一切。


其次是武松。武松在初見潘金蓮時,他眼中的潘金蓮是「眉似初春柳葉,常含著雨恨雲愁;臉如三月桃花,暗藏著風情月意。纖腰裊娜,拘束的燕懶鶯慵;檀口輕盈,勾引得蜂狂蝶亂。玉貌妖嬈花解語,芳容窈窕玉生香。」潘金蓮一派性感盜魂之姿,這時武松已經對潘金蓮有了想法,他也曉得自己哥哥是啥腳色,娶了一個這樣的女人,怎鎮得住?而潘金蓮一開始也對武松有心思,她思忖可以打死老虎,想必也有一身氣力。在這裡,武松和潘金蓮對彼此的心態面已經勾勒出來。武松準備要防著潘金蓮,潘金蓮則準備要進攻武松。潘金蓮一開始對武松是噓寒問暖,表現出一派親切,長嫂如母的形象。可是她越熱情,武松就越不自在,潘金蓮卻誤把武松這份不自在當做是默認妥協,一步步逼著武松往死衚衕裡鑽。因為她不了解武松,誤以為武松和市井街坊那些意欲染指調戲她的浮浪子弟一般,只要自己採取主動,武松就會陷進溫柔鄉。這是一個致命的錯誤!我估略算了一下潘金蓮在第廿四回和武松見面後,共喊了他卅七次「叔叔」,後來在挑逗武松喫酒,撩撥最後一道防線時,說了一句「你若有心,喫我這半盞兒殘酒。」「叔叔」成了「你」,潘金蓮的心急,惹惱了武松,武松就此和她翻臉。潘金蓮也因此惱羞成怒,在武家兄弟面前開始撒潑,不留彼此情面。可以說,潘金蓮因為不解武松,因此種下殺機。反過來說,武松其實也有錯,縱使潘金蓮想違背倫常,武松其實還有更多更能保全大家情面的方法,讓潘金蓮知難而退;無奈武松是個粗人,又情重於兄弟,顧不得撕破臉。看看第廿四回當中二者的互動,就可知武松當時完全屈居於弱勢,他和他的哥哥一樣,都是不解風情的呆頭鵝,因此面對嫂子違背常理的挑逗,最後解決的辦法只有翻臉。


第三個男人就是西門慶。西門慶被潘金蓮一叉竿打著時,就下定決心要將她搞到手。他去找了不做正經勾當的王婆子(插一題外話,《水滸傳》連續劇裡面演王婆的李明啓,真的是將王婆的神韻勾勒得非常生動完美),王婆子告訴西門慶,但凡勾搭女人必須要有五件本事,缺一不可「此五件,喚作潘、驢、鄧、小、閒。」如果弄清楚了這五件事情的本意,就可知西門慶其實也非個等閒之輩,至少他在男女風月情事上面,勝過武氏兄弟。潘金蓮就是因為在西門慶和王婆佈下的圈套中,一步步陷入風月場而無法自拔。潘金蓮因為遭到了武松的拒絕,徹底和兄弟二人鬧翻,但是她的情感不得不找出路,如果內心的情感無法宣洩,恐怕自己非死即瘋,這時西門慶的出現,剛好給了潘金蓮一個渠道。西門慶有錢有閒,又是個玩女人的高手,潘金蓮不會不知她在西門慶心裡的份量。可是那有啥關係?只要能夠享受到短暫的歡愉,只要能夠抓住眼前一絲幸福的光影,就算成為《水滸傳》乃至往後中國淫婦的代表人物,又有甚麼了不得。因此西門慶狠狠踹了抓姦的武大一腳,最後要她用砒霜鴆死武大,潘金蓮通通照辦。雖說這是潘金蓮第一次看到真正的未來,還有另一方面也是出於對現實的畏懼。現實擺在眼前有兩道出路,一道是和西門慶雙宿雙飛,另一個則是有可能被出差回來的武松奪了性命。第二個路當然不是她所想要的,因為就算最後武松制裁不了她,可是西門慶和她姘上的事情可是整個陽穀縣人盡皆知的事情,社會的輿論會怎麼看她呢?在鄉親父老眼裡,她已經是個爛臭惡毒的女人,要改嫁給其他人也沒人會接這爛攤子,既然如此,不如賭上一把,也許真的會有和西門慶逍遙一世的可能。


這樣我們也就不難理解,潘金蓮為何會浪蕩到如此惡毒的境地。


第一、她的夢想破滅。且不只一次,而是至少遭受了兩次重擊。第一次就是在她被逼嫁給武大時;第二次就是武松斷然和她翻臉的時候。武松和其兄的長相天南地北,雖是同一父母所生,但武松天生就是個明星。不過做弟弟的卻沒因此看輕哥哥,畢竟武松在襁褓當中已死了爹娘,還是靠武大在村子裡找剛生孩子的女人,拜託她們順便一起奶大武松的。既然兄長就如同父母般對自己關愛,武松也勢必極為敬重兄長,因此就算潘金蓮再冶豔妖嬈,一步一步進逼勾引,武松也不可能背叛兄長。


第二、她的夢想轉移。本來可以近水樓台,想不到武松竟那樣不解風情,潘金蓮想必也一肚子火,這時偏偏一個大無賴出現了。西門慶做為《水滸傳》中最陰險的姘夫,算是很到位的。為了和潘金蓮上床,先和王婆連手,後來引發出了鴆死武大的命案。可是如果單單是王婆和西門慶連手,事情恐怕也不會那麼順利,做為武大枕邊人的潘金蓮如果不在後面使一把力,再多的陰謀詭計也難得逞。為什麼潘金蓮甘願冒這麼大的風險?最主要就是西門慶可以滿足她對於男女情愛的幻想,西門慶至少是個小白臉,長相勝於武大太多,加上又是個有錢公子。愛情和麵包,魚與熊掌兼可得,對於武松的絕情,潘金蓮也因此狠下心來,整個人豁出去了。她要報復,報復武松的決絕、進而要報復武大戳破了她少女情懷的一縷春夢。

李翰祥的《武松》,試圖為潘金蓮做
一有血有肉的翻案陳述。他的確做到
了。飾演潘金蓮的汪萍,以此片拿下
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實是實至名歸。
我在討論林娘子的那篇有提過,《水滸傳》中的女人大都是被命運擺弄的,其實就算是想追求自我的潘金蓮,也是因為命運事實擺在眼前,才引導她一步步走向毀滅。近代有許多作品在描述《水滸傳》當中這最引人勝的段落時,因為時代的改變,創作者不免想為潘金連翻個案。李翰祥的《武松》當中,雖然摻雜了冶豔綺麗的異色畫面,但是汪萍詮釋的潘金蓮卻是非常接近真實的,尤其是在澡盆自慰的一場戲,讓後代謾罵潘金蓮的人也不免一驚!潘金蓮其實也是人,她或許比所有的女人來得更為正常和真實。李翰祥的另一個作品《金瓶雙艷》則純粹是賣弄胡錦的風情,將潘金蓮單純的定格在一個潑辣的蕩婦之流。至於羅卓瑤的《潘金蓮的前世今生》則用了更多蒙太奇的手法來闡述潘金蓮,她將輪迴的觀念置入到故事情節,雖然更多大量採用的是《金瓶梅》的故事細節,卻也為潘金蓮的情慾論述另闢蹊徑。至於中國大陸的《水滸傳》連續劇,王思懿的柔弱和善解人意,就完全是編劇或導演出自於同情潘金蓮所做的另一種詮釋了。因此我相信,潘金蓮的形象是多角化的,也就是說每個人要怎樣去解構她心中的潘金蓮都可以,在施耐庵創造出潘金蓮的那一刻,潘金蓮就註定被後世的人一再訴說。

星期六

情人節的最終只是一場狩獵的遊戲嗎?

情人節,做什麼?吃?喝?玩?做愛?買禮物?送花?求婚?工作?悶在家裡?睡覺?看電視?

人類求婚的戲碼,永遠是讓
怨偶最後反胃噁心的一幕。
每年接近情人節前夕,不管是二月的或七夕,都會看到類似的新聞報導,說是有個男人把戲院包下來,在情人節前夕,給女人一個浪漫的求婚,女人高興含淚地點頭答應了;或是有人包下了大樓帷幕的廣告牆,示愛求婚。反正男人就一副花大錢當凱子的傻樣,女人就是被動的讓眼前的光景給鬼遮眼,失心瘋似的點了頭。然後呢?結了婚以後,婚姻會走向哪一條路?浪漫的開端有個美滿的結尾當然好;但會不會有個浪漫的開端,最後卻落得在平淡如水的婚姻泥淖裡。結婚有時候只是一時衝動,聽到一個事件後更是確認。


大我四歲的女同事跟我說,過什麼情人節?都結婚了還情人咧?怎麼會這樣?那這樣生活不是很無趣嗎?一點火花都沒有。還說夫妻間早就沒有什麼愛情的成分存在了。當初會跟老公結婚,哪有啥鑽戒!老公送了一台PDA,就擄獲這3C狂的芳心了。我咋舌!這不就是一時衝動嗎?可是想到這樣的景況恐怕要持續一輩子之久,不免讓人毛骨悚然。


為什麼當情人的時候,總是願意絞盡腦汁想遍所有浪漫的花招討情人開心,一旦情人的身分轉換成夫妻,就不再有同樣的心情?所以人對感情的想法是自私又一廂情願的,討對方歡心,探究本質,只是滿足自己的操控欲,讓對方因為歡心於自己的體貼,衍生出的感謝轉化成自己在感情上成就的快感而已。而這個步驟的最極致,就是對方願意點頭,嫁(娶)自己的那一刻。等到這段過程的最高峰過了以後,絢爛就要歸於平淡,她不再是眼中的嬌豔玫瑰,他亦不是心目中的白馬王子。因為,整個戀愛的過程其實就是征服的過程而已,結婚就表示一方得勝一方屈服,按照動物學的觀點來看,狩獵者和獵物的關係到此終止。狩獵者吃乾抹盡然後離去準備獵殺下一個目標。可惜婚姻獵局的最後,獵物並不會消失,而是成為負擔性的戰利品,阻撓著狩獵者征服的天性,積極一點的狩獵者,不在乎獵物的哀求,繼續他狩獵的過程,並一再享受那樣的刺激和快感;無力的狩獵者則在第一次成功的狩獵行為中失去鬥志,不再願意玩相同的遊戲,就把獵物當做標本一樣,你不犯我,我不犯你就好。好一點的偶爾撢撢灰塵,吹噓吹噓;差一點的,就只怨恨路上沒有標本回收筒,要不就可以資源回收一番了。


所以,想要進入婚姻的人,想清楚!自己要當的是獵物,還是獵人。

星期五

溫柔的細節

有沒有曾經觸摸過一種東西之後,被那種溫柔的質感所深深吸引,然後就像上了癮一樣,隨時隨地只要再次感受到那種觸覺,就會心生滿足。


如果使用過好的皮革製品的人大概會知道,皮革製品的製作工續中,有一道用蜜蠟滾邊的手續。工匠將皮革和皮革、皮革和帆布,或是其他一些異材質,縫合在一起之後,將其外緣的接邊用蜜蠟燙滾,做最後的修飾,並且使使用者能感受到溫潤的觸感。蜜蠟滾邊做為一個看起來似乎毫無輕重,甚且令人忽略的步驟,其實它才是最細節的一個完美。

Cartier的羊皮卡片夾。
蜜蠟邊純厚溫潤光滑,因為
每天使用而成為安撫我的工
具之一。

LV皮夾。
蜜蠟邊也非常細緻,不過因
為使用時間久遠有點脫膠。
LV名片夾。
蜜蠟邊比較乾澀。
LV鑰匙包。
我發現越薄的封邊,因為不
夠厚實,蜜蠟的手感就顯得
乾澀。
LV記事本。
因是羊皮面牛皮裡的材質,
故皮革質感極佳。蜜蠟邊採
用特別的白色,觸感佳;可
惜有龜裂狀況。
LV行李吊牌。
蜜蠟邊也很厚實。
LV KEEPALL BAG提把。
這個蜜蠟邊的顏色是棗紅色
,觸感也是上乘,摸再多次
也不厭倦。
HERMES LUCKY鑰匙圈。
不知道黏了多少皮層才會有
的厚度,但蜜蠟邊手感一般
HERMES KELLY皮革頸首飾。
蜜蠟邊觸感尚可,但是皮革
顏色極佳。
PRADA化妝包拉鍊頭。
拉鍊頭用上蜜蠟邊,開闔時
觸感非常爽快!
PRADA提包手把。
我發現手提包的手把蜜蠟邊
,觸感都非常好。提起來非
常過癮。

星期日

愛馬仕櫥窗:扶持藝術創作或剝削本土文化

在十世紀的平安京,抑制人們的慾望竟成為一個重要政治課題。西元914年,三善清行(官銜為從四位上式部大輔)因應醍醐天皇之詔,上奏十二條改革建言。其中以禁息平安京內奢華風尚的請求最引人注目,在建言之中更刻畫出當時人對於穿著質料、色澤的細膩講究,這股講究穿著的奢華流風競爭激烈,甚至是「見其僭差,則競相放效;觀其儉約,則遞以嘲嗤。」還更造成「於是製一領之衣,破終身之產!」
但是,三善的建言終究沒有起多大作用。在當時的平安京,奢華是以極其微妙的形態存在其中。《榮花物語》就描寫著在法會的場合,透過參與者衣裝的色彩繽紛,而促使法會更近於淨土之境。奢華的物質追求,透過信仰層面的修飾-淨土追求-竟而脫出於奢侈禁令之外。

當惡魔都穿上Prada,滿街都是LV之後,夢幻名牌據說僅剩愛馬仕(Hermès)。最主要的原因,有人說是因為Hermes皮件依舊崇尚手工,一位師傅負責一件皮件的全部製作;事實上,真正的原因應該還是其居高不下的價格吧。先別說那種純小牛皮、要排隊訂購、付了近百萬元還要等上幾年才能拿到手的凱莉包,就說一個以小牛皮皮套收藏的絲巾袋Silkypop(哎呀,就是可收摺式購物袋啦)要價台幣三萬兩千五百元,你就會知道這可是三倍於Prada購物袋的頂級購物袋。其品牌尊貴度三倍於Prada!!

而據說,這樣尊貴的Hermès愛台灣!創牌一百七十年,(2007年)首度與台灣藝術家合作,耗資百萬,讓台灣在地藝術家得以設計其櫥窗裝置。九月十三日第一位以芭蕾舞鞋為主題的櫥窗裝置,已經公開展示。

櫥窗設計雖有藝術層面可供議論,但說穿了還是商業行為,無論褒貶,雖有那麼一點文化層次的火花,但終究是商機的附庸。台灣的文化圈,不對,應該說是台灣的「讀字人眾們」無非就是拿著文化當口號,將商業活動收編入文化活動中。更機巧地,當然就是還把「台灣認同」意識偷偷摻在其中。「愛馬仕愛台灣啦!」是台灣愛 Hermès吧!

或許你會慶幸,怎麼說台北至少還比平安京還好一些,沒有把信仰生活給糟蹋了!不過,我卻覺得更慘,因為我們失去了對文化的反省力,是讓日常生活都淪陷的一族。就在無間之內,自我生滅。

ByZoe,2007/9《Hermès愛馬仕愛台灣-平安京、奢侈、淨土》文章出自談藝錄網站-http://artdialog.wordpress.com/

                                                                                                    


藝術本就是可以多種面貌,呈現出人類心智開發的一個結果。而經由多種藝術的塑造,文化於焉產生。

精品包裝著文化藝術的外衣大賺其財,真的只是一種剝削我們本土文化的毒藥,及賺取消費者財富冠冕堂皇的藉口嗎?

愛馬仕的櫥窗設計起源於上個世紀廿年代末。當眾多品牌傾向於「單純」、「直接」的方式,在櫥窗擺設商品的時代,愛馬仕發現了一種更能引人入勝的方式來設計櫥窗。首任正式的櫥窗設計師是Annie Bomel,由她負責巴黎總店的櫥窗設計。一開始是為了更完美呈現商品,不過這出於商業考量的計畫,很快在品牌的定位過程中佔有重要位置。櫥窗成了一個「舞台」,成了藝術家表現的一個媒介,許多的道具搭配著商品,就像是一齣齣的獨幕劇,一直不停的魅幻著愛馬仕的櫥窗。至此,它開啟了商業櫥窗的藝術時代,許多大品牌因此爭相倣效。Faubourg Saint-Honore 24上的櫥窗,成了巴黎人記憶的一部分,也成了巴黎市文化公共財產的一部分。Bomel的弟子Leila Menchari直到今日,仍不定時的為那片櫥窗編織著品牌的夢想。狹隘的將愛馬仕的櫥窗文化侷限在「販賣」的功能上,除了有欠公允,亦是對此品牌的文化了解不足。

愛馬仕每年兩次會推出其品牌刊物,內部除了放置商品資訊外,也有大半的篇章是在介紹文學、文化、傳統、藝術活動。巧妙無痕的將這些和品牌做連結,是這本刊物的可觀之處,它使閱覽者在觀覽的過程中,逐漸理解並認同品牌的核心價值。對精緻文化藝術和生活美學的追求,無疑是這本刊物大力鼓吹的主要概念,更何況它還擁有中文版,使我們亦有了解另一文化版塊的渠道。

台灣藝術家的櫥窗創作作品。
『2007年愛馬仕台灣地區與亞洲文化協會(ACC)台北分會合作,由ACC推薦三位台灣年輕藝術家,來為愛馬仕台灣地區的店面櫥窗進行創作,這三位藝術家依序是陳妍伊、張杏玉、游文富。2007年9月陳妍伊依該年度愛馬仕的年度主題「與橘色絲帶共舞」(Shall We Dance)以複合媒材創作的大型芭蕾舞鞋,她也成為百年來首位與愛馬仕合作藝術櫥窗的台灣藝術家;而後張杏玉是以不鏽鋼烤漆材質呈現光影變化、游文富則是以他慣用的素材:羽毛來進行藝術櫥窗的創作。(引用出處:www.anb.org.tw)』這是愛馬仕在台培植本土櫥窗設計的第一步,相對和港日韓市場相比,台灣愛馬仕在這個版塊的開發顯然慢了許多。韓國漢城道山公園旗艦店設有文化沙龍展出當代韓國及國外藝術家的作品;東京銀座的Maison HERMÈS除了Forum藝廊外,櫥窗更是經常採用日本重要藝術家的作品;2005年「如江河匯流」為當年年度主題,香港特地舉辦了櫥窗設計比賽,並將得獎學生的作品呈現在櫥窗裡面。2008年4月愛馬仕亦成立了基金會,在此之前長期贊助藝術活動,每年在世界各地舉辦許多和商品推銷脫勾的藝文饗宴,純藝術的活動為該品牌提升不少文化視野。該公司舉辦的藝文活動很少是大張旗鼓式的,更不願意以嘉年華的面貌譁眾取寵來擾亂藝術的本質。大多是靜靜安排在城市一隅等人去細細體會,像是2009年三至四月,法國影后茱麗葉‧畢諾許挑樑演出的《In-I》舞蹈作品分別在香港演藝學院、上海大劇院、北京梅蘭芳大劇院演出,這個由愛馬仕基金會贊助的表演也將巡迴東京、雪梨、首爾、蒙特婁、阿布達比和紐約演出,算是當年世界藝文界的一場重要巡演,可惜台灣的愛馬仕公司沒有將此消息散布,供藝術愛好者知曉,而台灣媒體在處理愛馬仕的文藝新聞時,也總是把它們放在消費版而非文化版,台灣分公司的努力顯然還不夠。

繞了一大圈說了這些,我們回過頭來看,才會了解愛馬仕開始和台灣本地藝術家的合作有多重要。因為除了推銷商品外,愛馬仕也讓本土藝術家的能見度提高了。全台目前最棒的愛馬仕櫥窗空間是台中的廣三sogo店,他們擁有非常大片的挑高櫥窗,加上和櫥窗緊鄰的是一開放的步道空間,櫥窗設計的氣勢更可以好好被襯托,仔細站在那片櫥窗前觀賞設計,愛馬仕的品牌大名和產品已超脫純商標的意義範疇。

在台灣的精品品牌據我了解,除了愛馬仕之外,卡地亞和路易威登也擁有自己的基金會;櫥窗有經過特別設計的精品則有愛馬仕、香奈兒和路易威登。這些品牌興許是出於自己的利益為多,而大力投入藝術文化活動當中;但身為消費者,喔不!是生於這塊土地的我們,何不抱著更輕鬆愉悅的心態,來看待這些名牌所經營的文化成果。愛馬仕的確愛台灣,台灣的業績不容小覷;我也愛愛馬仕,因為說起來,我不用花一毛錢就能自在欣賞它精心設計的櫥窗舞台。哪天愛馬仕頒發的文化藝術獎也出現了台灣的得主,或是其贊助的電影活動也擁有可以得到其手工導演椅獎品的台灣新銳導演時,愛馬仕在台灣,真的還只是一個奢侈品牌那麼簡單嗎?

星期三

哭得鼻青臉腫

現在孩子的語文程度真是令人越來越憂心了,簡直可達令人「髮指」的程度。因為我常接觸這些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有幸」當上他們的語文指導者,對於他們文字及詞彙的運用,我有深深的無力感。


我們六字頭這一輩的中文程度還算可以,七年級的前段也還好,但到了中段以後,語文素質是快速降低,不僅寫字不工整,白字更是一大堆,語句也極不通順。每次批改作文時,好幾個老師都覺得不知從何下手訂正,甚至有股「乾脆幫他們重新寫一篇好了」的衝動。


現代學生國文程度的低落已經是無可挽救的事實,學生不愛閱讀報紙,就算看報都只是看些影劇八卦,對於有文學價值的副刊根本都捨棄不看,學生愛看的是擁有大量精采圖片,文字淺顯易懂的報導;所以有些報紙乾脆縮減副刊的版面。還有就是學生也不大愛看正宗的文學作品,不是說撇開廟堂文學,其他的文類作品都無價值,只是廟堂文學是人類運用文藻詞彙最為嚴謹和豐富的地方,想要參透本國的語言妙用,隨手能寫一篇頭頭是道又言之有物的文章,往往得從這上面吸收經驗和知識。


可惜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變遷加速,新一代的年輕人,把傳統的文化看做是老古板,和傳統的文化根本就是嚴重脫節,許多人甚至不屑於和古老的文化為伍。傳統文化嚴重的流失,首當其衝的就是語文。語言的演變成為一種新時代的危機。怎麼說呢?因為現在社會是個講求時效的社會,任何人工作的時候,都希望能在最短時間內將工作完成。大家拼命的將時間壓縮,造成生活步調變快,大家也變的比較沒有耐心。在這種事事講究效率的時代,連閱讀都成為一種奢侈的行為,也難怪語言文字逐漸要被埋沒在大量的圖像文化裡。


圖像文化曾被文化評論學者視之為次文化。次文化的形成大都是跟著青少年過渡到成人社會的這段時期中,因為大量需求一種能自我認同,並且大力反抗成人主流社會的價值,所產生的一種新興文化。這種文化豐富多變,從衣著、流行歌曲、電影電視、雜誌書籍,無所不包。流行在青少年圈的文化,本來並不被社會主流所看重,但隨著消費結構日益壁壘分明,商人看準青少年無窮的消費潛力,了解這塊市場有多大的獲利機會,因此爭相投入開發這個消費層。所謂的次文化到了現在已經變成一種「主體」,「青少年次文化」這個名詞已經逐漸變成昨日黃花,無人敢再小覷新的一代對於這個主流社會所造成的影響。


因此當上個世紀末,MTV文化大量興盛的時候,新的一代發覺他們思考的模式不能再單一,MTV傳達大量的跳接圖像、音樂,在短短的幾分鐘內,一個主題、一種事物,就得經過大量聲光的刺激,來徵求年輕人的認同,並且刺激他們的消費慾望。等到接受速食文化的新一代真正主導了整個主流市場,他們為了賺取更多了利潤,也會大量推動當初他們所接受過的文化型態,和商人大力傾銷的消費模式,並且讓這種社會生態更加穩固。


就拿網路來說好了。網路科技的日趨成熟固然有一大部分是因應現代社會的需要,但也有一部份是因為商人看準了這的市場,加以推波助瀾,使現代人開始離不開網路。拿文字的應用套到網路上面,前陣子很流行的「粉」、「醬子」、以「ㄏㄏ」代替「哈哈」,這些「奇異」的文字使用法,都是為了離不開網路的我們,為了節省大量時間而出現的。這些是新生的創意,是為了應付一種新的生活型態,所必然創造出的語辭新用法,我們本不該太過於擔心;只是一旦連正規的口語或是寫作,都把這種新的,但又容易被淘汰「文化創造」,看成是正確的「行為模式」,那麼人們的思考和行為,是不是會漸漸變的荒誕甚且怪異?我們的思考、行為,因著社會大環境的變遷,也慢慢隨之調整更動。思考的模式雖然更加多元,卻也更令人難以捉摸。就像當今的青少年,在他們大喊大人不懂他們的世界時,他們又了解了自己和這個世界多少?


大家看到這裡一定一頭霧水「這次的標題和這篇文章的關聯性在哪裡呢?」我來給各位解釋吧!那是因為我有個學生在作文裡寫著:『看到電視播出地震災民的鏡頭,當他們親友的屍體從廢墟當中被抬出時,個個是哭的鼻青臉腫。』文字詞彙的脫序運用,已經變成新一代的生活常規,這難道不是社會大環境的運作所造成的後果嗎?

 
唉!這算是個我已經講過多次笑話,但每次講完,聽到朋友哈哈大笑之後,我卻無力的想哭…。

星期一

口味,還是道地的好!

「吃」是人類的本能之一。


最早的咀嚼和吞嚥動作,只是單純為了填飽肚子,老祖宗的味蕾在那時尚未被完全開發。他們不用火種而生食,食物的味道充滿原始和血腥,在偶然的情況下,老祖先們嚐到了經過火烘焙烤煮的食物,人類開始開發自己的味覺,食物的味道也開始變得豐富。


調味料的出現是另個劃時代的巨變。本來對於遠古的祖先來說,吃就只是單純的生理需求,根本沒有調味料存在的道理。但隨著時代的改變,人類的生活由蠻荒過度到文明,文明社會的生存者不需要再像原始祖先一樣,經由狩獵漁獲等需要冒著生命危險的過程才能得到食物,經由畜牧農耕,新時代的人們有更多能力開拓食物的來源。有了無虞匱乏的飲食,自然就會想從單調的飲食生活中獲得更多的樂趣。我印象最深的,關於佐料的記載,就是孔子的弟子子路,因為政變而被剁成肉沫,導致孔子以後不願再食用肉醬。我不清楚那時候的肉醬做法如何,但一定是飲食不可缺少的素材,否則史書上不會特別寫明。


伊尹本是有莘氏的陪嫁奴隸。
他陪嫁到商湯那裡,為商湯廚
師。伊尹有遠大抱負,不甘作
奴隸,於是利用向商湯進食機
會向商湯分析天下形勢。商湯
很欣賞他,便取消了伊尹奴隸
身份,並提拔他為宰相。
至於主婦的好幫手-食譜,在中國歷史上也早有紀錄。中國烹飪史上最早的文獻,應該是《呂氏春秋-本味篇》。《本味篇》裏記載的便是伊尹跟商湯王之間關於怎樣吃飯的討論;往外延伸,伊尹這個阿衡即是以「吃」當作比喻,和成湯討論治國理民的道理。可惜美食的力量太誘人了,估計成湯只記得怎樣做好吃的菜,而不能體會伊尹的絃外之音。不過能拿食物的烹調當作治國的理念也真夠神妙了,怪不得伊尹被後世封為「廚神」。


中國不愧為東方的美食大國,千百年老祖宗積累的智慧結晶,讓中國在餐桌的歷史上始終高人一等。


講了這麼多,我要回到主題了。我承認自己是個很愛吃的人,家裡以及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很愛吃也很能吃,愛吃不愛動的結果就是身材走樣,或被人「取笑」為大青蛙(想想青蛙全身瘦弱只有肚子鼓脹就知道我的樣子)。可是這麼愛吃的我也會有令我厭倦的東西,是我不再想送進肚子裡去的。其一是台灣製的壽司,其二是非彰化本地的肉圓。


我很愛吃壽司,以前為了這個還懷疑自己上輩子是日本人(這真是不把其他的日本美食放在眼裡)。不過壽司在台灣算是高檔的食物,一個就已經不便宜了,以我要吃到填飽肚子的量,都可以去餐廳吃頓高檔的套餐了。可是酸甜的米飯外面裹著海苔,再塞進諸如黃瓜、生魚片等的配料,還是覺得壽司是人間的美味。我上面說不再塞進肚子的是「台灣製」的壽司,我不是對made in Taiwan有任何偏見或歧視,只是我在日本吃過了壽司以後,我發現壽司不愧為日本的國粹食物,壽司的確要在日本享用才最是道地。


首先,日本人煮飯的功力就很令人欽佩,每顆飯粒飽滿有嚼勁,讓人回味無窮。米飯的調料也恰到好處,酸甜的感覺令人口齒留香。食材也是新鮮多樣,除了使用好多不知名的魚類,另外還有蝦、花枝、蛋包壽司、納豆壽司、魚卵壽司,連當成佐料的紅薑都那樣入味好吃,和台灣所謂日本料理店的口味完全不同,最重要的是所有壽司由師傅在食客面前現做,保證新鮮。我吃的還是一般最大眾化的迴轉握壽司,連那麼平價的(以日本國民的收入來計算)迴轉壽司店都有這樣令人讚嘆的水準,那在高級的料理店吃更高級的壽司,不就會讓人眼淚當場奪眶而出!所以後來我在台灣看到料理店的壽司或是迴轉壽司店,總勾引不起我的食慾,因為我不想在台灣花冤枉錢吃「假」壽司;另外,五星飯店的壽司就算地道,但又很貴,在日本花個三百多塊台幣就能吃到好吃新鮮的壽司,五星飯店要賺我的壽司錢也是免談。


再來就是肉圓。肉圓是台灣的小吃,住在台灣的人都知道,台灣最有名的肉圓產地就是彰化,不知道肉圓是誰發明的,但是打響肉圓這種食物的名號是彰化人,卻是不爭的事實。彰化的肉圓依字號的不同會有些差異,有些皮薄、有些皮Q、有些體積小(北斗肉圓),醬料的調製也有些出入,但內包的餡料則都是大又好吃。我到過外地吃過打著彰化肉圓旗幟的肉圓,怎麼吃都不對味,要不是皮的口感不好,就是餡料不夠豐富,再不然就是醬料的味道不搭配,尤其是醬料,我覺得醬料的口味很重要,雖是佐料,但是具有畫龍點睛之妙,要是醬料味道不對,好吃的肉圓吃起來分數都會被打折扣。當地的朋友告訴我,他們本地的肉圓是從小吃到大的,可能習慣口味了,他們覺得他們那裡的肉圓才好吃;但是和壽司一樣,外地的肉圓同樣賺不到我的錢。說起來我對於「品牌」的忠誠度頗高,從吃的行為上也可以看出來。


好吃的東西的確會讓人心甘情願的掏出錢來一吃再吃,作為美食大國子民的我們,要是浪費了老天爺給我們品嚐美食的天賦,那就太對不起老祖宗,和前仆後繼爭相做出可口食物的人們。


星期日

台北‧旅行

很少聽過有人不愛旅行的。只是,怎樣的方式才能夠讓旅行留下美好的回憶,則見仁見智。


我喜歡自己規劃旅行的方式。自己安排行程,從開始計畫旅行的那一瞬間開始,一切的準備都顯得那麼樣的新鮮有趣。
有時朝天空一看,台北的
天際線也會突然展現出它
迷人的一面。


印象中的長途旅行都是自己事先規劃好的。出發之前先把要去的地方按照輪廓排列出來,然後就開始找資料,上網、買書、雜誌,隨著這些準備,該次旅行的全貌越來越清晰,心情也跟著越來越高昂。我不看那種所謂旅遊心得方面的東西,那會先給人造成先入為主的印象,並且,我覺得那是一種炫耀,雖然是一種分享,但實際上卻是讓許多沒辦法身歷其境的人,被更多不切實際幻想所摧殘。


去東京的時候便如此,雖然沒人陪在身邊寂寞了點,但是從行程一開始的計畫、安排、想像,到最後真的成行,每一步都是那樣的充滿期待。縱然這樣的旅程會有太多的不可知或是不在安排中的意外,但是卻增添了旅行的魅力,讓享受旅行美妙的我們充滿滿足。


到北京的時候比較簡單點,親戚在那裡,我只要把事先想去的地方告知一下,就有地陪帶路。但上次到上海,則是完全自己規劃,什麼蘇州、杭州、南京,都是事先想好目標,可惜因為時間短,仍不免有些走馬看花。


結果愛這樣旅行的我,有天發現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竟然也可以在台北旅行。


台北算是個不小的城市,加上空氣污染嚴重,車輛又多,且停車位嚴重不足,我在這裡不喜歡騎機車或是開車到處跑。有時出門到個定點買東西或是吃飯,就得先找出路線才行。捷運轉公車或是公車換捷運,都要事先先了解才不會多跑冤枉路,或是有時候下了班到目的地去,結束行程後要再從目的地回到家裡,走的又是另一個路線,那麼,去和回的兩條路線都必須規劃好。有時候則是為了省點車資,刻意走一段路。突然,我發現這個城市也稍稍可親起來,畢竟對我來說,他回饋了我一點對於人性的嚮往,一種對於本能的暫時依靠,更應該說是一抹出自於對於旅行所愛好的慰藉。有時候一個拐彎,看到的是一個從沒想到過的風景,或許那個地方,我一輩子只會踏上那麼一次而已,這麼想著,連城市裡的小角落,都像是個頑皮的孩子,隨時都在不經意的地方等著撲出我面前,給我一個小小的驚喜。這樣想來,其實我也滿愛搭公車享受愜意的。雖然現在暑氣逼人,太陽赤焰讓人嫌;但是在有空調的冷氣車上,聽著隨身聽流洩出的浪漫樂曲,不管是輕快或是悠揚,這時灑在車窗邊的陽光,卻令人感覺到一股蓬勃的朝氣,搭配著熙來攘往的車輛和人群,快節奏的城市脈動,竟也多了一番清麗的滋味。更別提在夜晚的街道上,不管是行走還是搭車,聽著交響樂或是Zbigniew Preisner所譜的樂曲,這原本惱人壓迫的城市,竟也添了些許浪漫,使人迷醉。徐徐的夜風吹來,原來在台北的街頭也能夠享受一個人的旅行。


有一次從淡水回到台北,搭著捷運,那天天空陰霾,列車在高架路段上奔馳,我坐在靠窗且和列車行進步伐相反的位置,聽著五輪真弓的「Wind and Roses」,莊嚴又帶點酸澀的感受,竟和窗外流動的光影如此契合;這令我又想到在大清早搭著公車,看著大太陽下騎著機車準備上班的人們,在紅綠燈前各個蓄勢待發,我耳邊聽的是Wet Wet Wet的「Love is all around」,大家好像都變得開心起來,街上的車水馬龍,卻如舞蹈般的優雅。這讓我興起一絲念頭:我想拿著DV之類的攝影機,捕捉這個城市的街頭即景片影,再配上我認為適當的旋律,這不就是這個城市生命的最佳展現。


所以下次,在不趕忙的時刻,不管是搭著公車也好,走路也好,可以放下腳步,就當自己到了一個從未親臨過的城市旅行,把自己當成初經人世的赤子,在台北好好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