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聽過有人不愛旅行的。只是,怎樣的方式才能夠讓旅行留下美好的回憶,則見仁見智。
我喜歡自己規劃旅行的方式。自己安排行程,從開始計畫旅行的那一瞬間開始,一切的準備都顯得那麼樣的新鮮有趣。
![]() |
有時朝天空一看,台北的
天際線也會突然展現出它
迷人的一面。
|
印象中的長途旅行都是自己事先規劃好的。出發之前先把要去的地方按照輪廓排列出來,然後就開始找資料,上網、買書、雜誌,隨著這些準備,該次旅行的全貌越來越清晰,心情也跟著越來越高昂。我不看那種所謂旅遊心得方面的東西,那會先給人造成先入為主的印象,並且,我覺得那是一種炫耀,雖然是一種分享,但實際上卻是讓許多沒辦法身歷其境的人,被更多不切實際幻想所摧殘。
去東京的時候便如此,雖然沒人陪在身邊寂寞了點,但是從行程一開始的計畫、安排、想像,到最後真的成行,每一步都是那樣的充滿期待。縱然這樣的旅程會有太多的不可知或是不在安排中的意外,但是卻增添了旅行的魅力,讓享受旅行美妙的我們充滿滿足。
到北京的時候比較簡單點,親戚在那裡,我只要把事先想去的地方告知一下,就有地陪帶路。但上次到上海,則是完全自己規劃,什麼蘇州、杭州、南京,都是事先想好目標,可惜因為時間短,仍不免有些走馬看花。
結果愛這樣旅行的我,有天發現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竟然也可以在台北旅行。
台北算是個不小的城市,加上空氣污染嚴重,車輛又多,且停車位嚴重不足,我在這裡不喜歡騎機車或是開車到處跑。有時出門到個定點買東西或是吃飯,就得先找出路線才行。捷運轉公車或是公車換捷運,都要事先先了解才不會多跑冤枉路,或是有時候下了班到目的地去,結束行程後要再從目的地回到家裡,走的又是另一個路線,那麼,去和回的兩條路線都必須規劃好。有時候則是為了省點車資,刻意走一段路。突然,我發現這個城市也稍稍可親起來,畢竟對我來說,他回饋了我一點對於人性的嚮往,一種對於本能的暫時依靠,更應該說是一抹出自於對於旅行所愛好的慰藉。有時候一個拐彎,看到的是一個從沒想到過的風景,或許那個地方,我一輩子只會踏上那麼一次而已,這麼想著,連城市裡的小角落,都像是個頑皮的孩子,隨時都在不經意的地方等著撲出我面前,給我一個小小的驚喜。這樣想來,其實我也滿愛搭公車享受愜意的。雖然現在暑氣逼人,太陽赤焰讓人嫌;但是在有空調的冷氣車上,聽著隨身聽流洩出的浪漫樂曲,不管是輕快或是悠揚,這時灑在車窗邊的陽光,卻令人感覺到一股蓬勃的朝氣,搭配著熙來攘往的車輛和人群,快節奏的城市脈動,竟也多了一番清麗的滋味。更別提在夜晚的街道上,不管是行走還是搭車,聽著交響樂或是Zbigniew Preisner所譜的樂曲,這原本惱人壓迫的城市,竟也添了些許浪漫,使人迷醉。徐徐的夜風吹來,原來在台北的街頭也能夠享受一個人的旅行。
有一次從淡水回到台北,搭著捷運,那天天空陰霾,列車在高架路段上奔馳,我坐在靠窗且和列車行進步伐相反的位置,聽著五輪真弓的「Wind and Roses」,莊嚴又帶點酸澀的感受,竟和窗外流動的光影如此契合;這令我又想到在大清早搭著公車,看著大太陽下騎著機車準備上班的人們,在紅綠燈前各個蓄勢待發,我耳邊聽的是Wet Wet Wet的「Love is all around」,大家好像都變得開心起來,街上的車水馬龍,卻如舞蹈般的優雅。這讓我興起一絲念頭:我想拿著DV之類的攝影機,捕捉這個城市的街頭即景片影,再配上我認為適當的旋律,這不就是這個城市生命的最佳展現。
所以下次,在不趕忙的時刻,不管是搭著公車也好,走路也好,可以放下腳步,就當自己到了一個從未親臨過的城市旅行,把自己當成初經人世的赤子,在台北好好的旅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