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是人類的本能之一。
最早的咀嚼和吞嚥動作,只是單純為了填飽肚子,老祖宗的味蕾在那時尚未被完全開發。他們不用火種而生食,食物的味道充滿原始和血腥,在偶然的情況下,老祖先們嚐到了經過火烘焙烤煮的食物,人類開始開發自己的味覺,食物的味道也開始變得豐富。
調味料的出現是另個劃時代的巨變。本來對於遠古的祖先來說,吃就只是單純的生理需求,根本沒有調味料存在的道理。但隨著時代的改變,人類的生活由蠻荒過度到文明,文明社會的生存者不需要再像原始祖先一樣,經由狩獵漁獲等需要冒著生命危險的過程才能得到食物,經由畜牧農耕,新時代的人們有更多能力開拓食物的來源。有了無虞匱乏的飲食,自然就會想從單調的飲食生活中獲得更多的樂趣。我印象最深的,關於佐料的記載,就是孔子的弟子子路,因為政變而被剁成肉沫,導致孔子以後不願再食用肉醬。我不清楚那時候的肉醬做法如何,但一定是飲食不可缺少的素材,否則史書上不會特別寫明。
![]() |
伊尹本是有莘氏的陪嫁奴隸。 他陪嫁到商湯那裡,為商湯廚 師。伊尹有遠大抱負,不甘作 奴隸,於是利用向商湯進食機 會向商湯分析天下形勢。商湯 很欣賞他,便取消了伊尹奴隸 身份,並提拔他為宰相。 |
至於主婦的好幫手-食譜,在中國歷史上也早有紀錄。中國烹飪史上最早的文獻,應該是《呂氏春秋-本味篇》。《本味篇》裏記載的便是伊尹跟商湯王之間關於怎樣吃飯的討論;往外延伸,伊尹這個阿衡即是以「吃」當作比喻,和成湯討論治國理民的道理。可惜美食的力量太誘人了,估計成湯只記得怎樣做好吃的菜,而不能體會伊尹的絃外之音。不過能拿食物的烹調當作治國的理念也真夠神妙了,怪不得伊尹被後世封為「廚神」。
中國不愧為東方的美食大國,千百年老祖宗積累的智慧結晶,讓中國在餐桌的歷史上始終高人一等。
講了這麼多,我要回到主題了。我承認自己是個很愛吃的人,家裡以及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很愛吃也很能吃,愛吃不愛動的結果就是身材走樣,或被人「取笑」為大青蛙(想想青蛙全身瘦弱只有肚子鼓脹就知道我的樣子)。可是這麼愛吃的我也會有令我厭倦的東西,是我不再想送進肚子裡去的。其一是台灣製的壽司,其二是非彰化本地的肉圓。
我很愛吃壽司,以前為了這個還懷疑自己上輩子是日本人(這真是不把其他的日本美食放在眼裡)。不過壽司在台灣算是高檔的食物,一個就已經不便宜了,以我要吃到填飽肚子的量,都可以去餐廳吃頓高檔的套餐了。可是酸甜的米飯外面裹著海苔,再塞進諸如黃瓜、生魚片等的配料,還是覺得壽司是人間的美味。我上面說不再塞進肚子的是「台灣製」的壽司,我不是對made in Taiwan有任何偏見或歧視,只是我在日本吃過了壽司以後,我發現壽司不愧為日本的國粹食物,壽司的確要在日本享用才最是道地。
首先,日本人煮飯的功力就很令人欽佩,每顆飯粒飽滿有嚼勁,讓人回味無窮。米飯的調料也恰到好處,酸甜的感覺令人口齒留香。食材也是新鮮多樣,除了使用好多不知名的魚類,另外還有蝦、花枝、蛋包壽司、納豆壽司、魚卵壽司,連當成佐料的紅薑都那樣入味好吃,和台灣所謂日本料理店的口味完全不同,最重要的是所有壽司由師傅在食客面前現做,保證新鮮。我吃的還是一般最大眾化的迴轉握壽司,連那麼平價的(以日本國民的收入來計算)迴轉壽司店都有這樣令人讚嘆的水準,那在高級的料理店吃更高級的壽司,不就會讓人眼淚當場奪眶而出!所以後來我在台灣看到料理店的壽司或是迴轉壽司店,總勾引不起我的食慾,因為我不想在台灣花冤枉錢吃「假」壽司;另外,五星飯店的壽司就算地道,但又很貴,在日本花個三百多塊台幣就能吃到好吃新鮮的壽司,五星飯店要賺我的壽司錢也是免談。
再來就是肉圓。肉圓是台灣的小吃,住在台灣的人都知道,台灣最有名的肉圓產地就是彰化,不知道肉圓是誰發明的,但是打響肉圓這種食物的名號是彰化人,卻是不爭的事實。彰化的肉圓依字號的不同會有些差異,有些皮薄、有些皮Q、有些體積小(北斗肉圓),醬料的調製也有些出入,但內包的餡料則都是大又好吃。我到過外地吃過打著彰化肉圓旗幟的肉圓,怎麼吃都不對味,要不是皮的口感不好,就是餡料不夠豐富,再不然就是醬料的味道不搭配,尤其是醬料,我覺得醬料的口味很重要,雖是佐料,但是具有畫龍點睛之妙,要是醬料味道不對,好吃的肉圓吃起來分數都會被打折扣。當地的朋友告訴我,他們本地的肉圓是從小吃到大的,可能習慣口味了,他們覺得他們那裡的肉圓才好吃;但是和壽司一樣,外地的肉圓同樣賺不到我的錢。說起來我對於「品牌」的忠誠度頗高,從吃的行為上也可以看出來。
好吃的東西的確會讓人心甘情願的掏出錢來一吃再吃,作為美食大國子民的我們,要是浪費了老天爺給我們品嚐美食的天賦,那就太對不起老祖宗,和前仆後繼爭相做出可口食物的人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