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有印象以來,只要出門,父母就會把全家人的衣服雜物塞到一兩個上班單位發放,或是什麼活動得到的贈品行李袋內。那時候我和弟弟都是小孩,小孩子身上穿來穿去的就是那幾件衣服,也沒有所謂的配件行頭,父母又是很樸素節儉的人,當時我們不管是出門去玩或是回爺爺家過節,總是輕裝便衣,手無累物。
那時候的行李袋有後揹式的帆布袋,大的像要去登山露營一樣;或是側揹式的,像是準備登機一樣的登機袋;再一種就是很常見的橡膠帆布材質的手提袋。有時候還要帶些特產之類的出門,那些東西就會拎在手上,用一眼就能看出是裝特產的塑膠袋包裹著。
其實從小,父母親很少有機會帶我們去旅行的。為了能有個自己的房子、為了將來孩子的教育,所有能省下的錢幾乎都篤定將來是要投資在那上頭的。所以我們的童年記憶中,可說是完全沒有全家一起出門旅行的回憶。父母親也沒有因此而覺得對於生活當中感到不滿足。後來父親到了現在工作的單位,因為是一級主管,每年單位都會招待一次國外旅遊。已經連續五年,父親都帶著母親一起參加,因為員眷必須自費,所以母親貼補自己的費用就可以跟父親出國去玩個好幾天。對年輕時候一直沒辦法多到外走走看看的倆人來說,現在有這種機會也是一種補償,趁著還沒完全走不動的時候,到國外開開眼界。無怪乎阿姨舅舅們都說母親年紀越大命越好。
父母親到英國的那趟,回程時在倫敦的希斯洛買了一大堆的巧克力,其中有兩個用鐵盒子裝的是特意帶回來給我的。我很愛吃巧克力,像我嗜食甜食的男人很少,那兩盒巧克力對我來說真是至寶,我不和人分享的,自己慢慢吃慢慢嚐,可是因為好吃,所以兩個禮拜的時間我就吃完了,對我來說真是意猶未盡。後來他們到了法國和加拿大,回來的時候也同樣帶了巧克力回來給我。因為家裡面的人沒有像我那樣愛吃的,所以帶回來的巧克力母親雖說要我們自己平分,但最後幾幾乎乎都進到我的肚子裡。可是每次父母帶回來的行李當中,很少是有給自己買的東西。他們去巴里島的那次,因為去做了精油SPA,所以在當地就買了好多的精油回來,父親說因為我喜歡那些東西,也看過我用,所以就買了。同行的舅舅之後跟我說,那次去的同事沒有人買像我父親那樣多的精油,還說要帶回來給兒子的。我當時很訝異!因為父母親出門時的行李袋不夠「龐大」,精油又都是玻璃瓶裝的,想必他們費了很大的心思才想盡辦法把精油塞在行李當中,並且費勁保護好以免精油破損。不過那回最令我不敢置信的不是一大堆精油,而是一面鼓,那面鼓對他們帶出去的行李袋來說,簡直無容它之地,母親硬是把它塞在行李當中帶了回來。現在那面鼓安然的矗立在家中客廳的電視旁。每次看到那面鼓,就讓我有置身南洋,要不就是行巫毒儀式的感覺。
這樣說來,出國旅行結束後,總是要帶些特產或禮物之類的東西已不能免俗。他們去法國那次,還特地帶了一瓶HERMÈS的古龍水回來給我,讓我開心的不得了。另外還帶回來法國的鵝肝醬,也是高級到讓我意外的特產品。到義大利的話更可怕,他倆不知道是怎麼塞的,行李袋當中滿滿的義大利麵,各式各樣的,有些奇形怪狀連在台灣我都沒看過。
但是,不管去到多遠,不管裝了多少東西,父母用的就是家裡之後買的手拉行李箱再外加一個手提包。這樣就遊遍了世界各地,還裝了不少東西回家。
母親有兩次參加自己單位的旅行,帶回來的東西很讓我傻眼。
去北越那次,帶回來好幾隻木製的青蛙,青蛙的背上有溝槽,嘴巴插著一跟小棍,小棍拿下來後,刮著溝槽,就可以發出青蛙的鳴叫聲,我真不知道當地人是怎麼想出那種玩意的?
另一次就是去韓國。母親回來以後帶了兩大包的人參糖,我聞到人參糖的味道就覺得很噁心,我問她為何買那麼多?她說可以送人,我跟她說,沒有幾個人愛吃那東西吧!也不知道她分裝拿去送人以後,收到的人怎麼處理。那既然到了韓國,只買人參糖就太遜了!所以母親還買了好幾包真空泡菜和一大盒的人參,另外還帶了一瓶魚露,說是要給我做菜用的。泡菜是的確好吃,拿來下飯或是煮泡菜鍋,加上分了些給舅舅阿姨,家裡沒多久就都沒泡菜可吃了。不過這樣想的我可錯了,母親看了大長今,又加上這韓國一遊,帶回來的不僅是有形的東西,連無形的飲食文化都帶回家。她現在只要一想到,就自己去買大白菜等材料,在家做泡菜;那盒人參就拿來煮糯米參雞,把生糯米塞進雞腹中縫合,然後在人參湯裡悶,我已經吃過好幾回,母親過年回爺爺家時,在餐桌上也擺了這道菜,現在這已是她拿手的菜之一。
回到我身上好了。
我出門時候的陣仗,往往讓家裡人很受不了。
不管是去哪裡?哪怕是只在外過一夜,我的行李當中一定要裝上許多東西我才能安心。例如我會帶自己平常用的洗髮精和洗面乳,乳液面霜之類也得齊全,有時還會帶著牙刷;衣服不用說了,怕天氣突然的變化,長袖短袖都要帶著以防萬一,有時又擔心可能會到比較正式的場所,正式點的鞋子、褲子、腰帶我都得準備。然後首飾更是免不了,可能會需要項鍊、頸圈或是手環,總之我出門的行頭特別多,像是要搬家一樣。
|
HERMÈS的HERLINE。縱使已經停產好多年,網路詢問度
仍然持續著。這是一款很時尚簡潔的帆布袋,HERMÈS可
說以此帆布袋生產階段為分界,步向了連年輕人都企求的
境界。
|
因為現在出門,個人都有個人的東西要帶了,所以,自己的行李就要自己準備。因為這樣,我自己也買了適合自己使用的旅行袋。HERMÈS的HERLINE算是我最早買的,屬於自己的旅行袋。灰色的帆布材質,沒有明顯的LOGO,適合外出一兩天的旅行,因為耐用又不怕髒,後來我還買了同款的化妝包和傘。如果短程的旅行外出,帶著它就夠了。然後還買了三個一組的扁包,方便我將出門時候要分類的小東西分裝好。自此旅行的打包對我來說除了較有效率以外,也開始多了樂趣。後來又陸續買了LOUIS VUITTON的三個旅行專用袋,兩個是DAMIER系列的側揹款,一個是適合放證件、皮夾和地圖的,另一個較大的,同樣也是適合短期旅行使用,加上帆布是軟式,有時候可以塞進連我都覺得吃驚的份量。還有一個是經典的MONOGRAM花紋的KEEPALL,因為是同系列中第二大的款式所以可以裝進很多東西,如果要出遠門的話,一個禮拜份量的行李要塞進去也不是難事。
老實講,以前我們很不會打包行李。除了行李不多,最主要還是在裝衣服的時候,總把行李袋當成衣櫥抽屜,把衣服折的四四方方的擺放。後來大概是出門旅行的人開始多了,報章雜誌上面開始出現教人打包行李的專欄介紹,連以旅行用具聞名的LOUIS VUITTON,也曾在自己的網站上以動畫方式教人怎樣好好的打包行李,運用所有可用的空間,讓行李袋不浪費一絲一毫的最大使用度。那時候我才開始慢慢會打包行李,然後我也教給母親,所以以後他們出門去玩,行李都是用比較經濟划算的方式打包的。
 |
KEEPALL55。常被我丟來甩去的,極盡它身為旅行袋的
能事。
|
不過05年去大陸旅行,行李對我可是個慘痛的經驗。先是到上海時候,我只帶著KEEPALL行李袋出門,等到上海行程結束準備回北京,發現自己無可救藥的買了一堆東西,整個搭車回北京的旅途實在要累慘我!等從北京探親旅遊回台灣當天,我更是被行李整死。去北京一開始時,我只帶一個手拉行李,把KEEPALL壓扁放在裡面,因為我知道到時候一定會買很多東西回台灣。可是讓我始料未及的,卻是一個手拉行李箱和KEEPALL完全塞滿了,卻還不夠我將所有行李打包完畢。當時我看著一房間的東西,實在是不知如何是好?薑是老的辣,姨奶奶成為我的救星。她想盡辦法把我的行李重新打包一遍,然後沒辦法再裝進去的,就拿了她的一個購物袋,和上回她來台灣時,母親給她的一個手提袋一起裝進去。好了!我現在要負責四件行李,身上幾乎揹提滿了,到了機場原先我只想帶KEEPALL上飛機,其他的行李都用扥運的,只是到了機場秤重,發現會超重很多。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要轉機,航空公司運送行李比較麻煩,或是機場勤務人員好心要幫我省錢,他只要我把手拉車送扥運,當時我還很訝異的問他,我手上提那麼多東西上飛機不會被阻止嗎?因為超過標準可攜物的範圍很多。只見他輕描淡寫說了句「沒關係!」就放我出關了。
我感謝他嗎?沒有!絕對沒有!機場有些地方手推車是禁行的,我提了那大堆行李到了香港以後還要下飛機在機場辦轉機手續,之後等著轉機,很長一段路根本沒有手推車可以幫我,走在機場的過道上只覺得大家都在看我,覺得我像個第一次出國的土巴佬一樣,買了那麼多紀念品!當時我很有一股把除了KEEPALL以外的行李袋全都丟掉的衝動。後來我還是忍住了!只是一天的路讓我覺得好漫長,我心裡面暗自發誓,以後出國旅行絕不那樣做賤自己了,絕不!
但是有可能嗎?看著我那些行李袋,就會有一股深深的錯覺:反正是LOUIS VUITTON的啊!不是很能裝嗎?多裝一點應該還可以吧?我肯定會這樣想的。果真如此的話,那下次被行李摧殘折磨的無間地獄仍舊會等著我。到時候我又要給自己好戲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