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認自己很難融入所謂的「群體」。
目前工作的公司很注重團隊精神,如果說是對於工作上有直接幫助的事情也就罷了,偏偏集合眾人做的常是精神喊話,或是團體活動這樣的事情。每次置身在那樣的場合,我總覺得自己到錯了地方,因為我沒辦法如同其他人很熱血沸騰的呼喊,甚且覺得那樣很愚蠢,難道沒人質疑做那些事情的用意是什麼?如果只是提振士氣或精神,我倒寧可當下辦個朗讀會,朗讀一些激勵的文章,然後大家一起動腦討論,那一定比制式化的不動腦白癡活動能加速讓腦袋充氧。
人在做事的時候,有時根本不會去質疑自己所為何事?我覺得這是非常不好的。我們只看到別人做,或是只是大多數人要求我們做,然後我們就跟著做;看到一項公共政策被多數人質疑的時候,我們跟著質疑,或是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的想法,就算因此而站在對的一方,我仍認為錯了。
可能是教育的問題。有時我們的確在心中產生疑惑了,但我們卻開不了口反問,因為我們一直被要求順從,要以和為貴。
李安拍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映演時,許多人都去看了。看完了之後,很多人覺得那是一部很棒的電影,但是也覺得內容太過深奧富哲理,很難去詮釋到底受到何種啟發。這時候,網路恰巧出現了幾篇所謂的影評。本身我是不太相信影評這種東西的,電影是種藝術,跟文學或是繪畫一樣,很多角度是要由觀看者自己去詮釋,再配以一些相關的解說,這樣我們才會產生新的感動,也才有了我們自己對藝術的意識。可是那幾篇關於《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文章出現後,開始看到有些人說自己沒慧根、沒有評述能力、沒有哲理性等等自貶的想法出現了。
其實連李安都說過,他的影片希望讓各自的觀影者自己去詮釋並得到啟發,如果能這樣,他就覺得他的電影成功了,這實在是很了不起的想法。所以我看的角度和那些影評不同又如何?我也有自己的空間啊!真正的藝術或思想是要能這樣禁得住考驗的吧!
我們幾時能不在乎或是不完全盲從別人的意見呢?幾時能了解我們對於某個集體意識內深層的意義為何?如果可以的話,我想核電的問題在台灣也就不會被說成越來越傾向民粹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