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宮闈劇真的是很好的娛樂消遣;但是如果不夠認真思考並進一步了解,錯把戲劇當做是正史,「誤拿張飛當岳飛」或是「張飛殺岳飛,殺得滿天飛」的可笑訛誤就會屢屢出現。
前一陣子轟動海內外的大陸連續劇《後宮甄嬛傳》很明顯的就只是個娛樂戲,看的人如果當真,那那一掛大清正史上的宮廷人物可得氣死。這齣戲劇是改編自流瀲紫的小說《甄嬛傳》,本來是個架空的故事,但是因為搬上螢幕,所以原作者和編劇等人就將整個故事架構套入了清朝雍正皇帝的內宮,我覺得這一點很厲害,因為清宮劇的市場不小,大部分的幻想式古裝劇其實收視率都不高,《後宮甄環傳》一開始的拍攝動機就很高明。
只不過主角甄嬛這個人在故事中的經歷遭遇還真是胡說八道。
首先名字就不對了。中國古代的女性大多沒有名或字,甄嬛這個名字更是沒出現在清王室的家譜中,所以清朝有個妃子叫做甄嬛的這件事情本身就是虛構。還有就是按照正史記載,甄嬛的原型人物本就姓鈕祜祿,不是什麼為了提高地位而被皇帝賜的姓。
![]() |
孝聖憲皇后半身掛像。這就是甄嬛的原型 人物。“憲”是雍正帝的諡號,古時的女人 很可憐,就算是皇帝的老婆,死了也得冠 上其夫的諡號好使後世人做個區分認定。 |
然後是乾隆皇帝弘曆的身世問題。弘曆的父親就是後來的雍正帝胤禎,弘曆在年幼的時候就承蒙祖父康熙皇帝的疼愛,還特地將其招入大內撫育,這在清宮公法制度上是很特殊的例子。據記載,康熙皇帝還曾在胤禎於獅子園舉辦的家宴中,特地召見了弘曆的生母,即鈕祜祿氏(即是戲劇中的甄嬛),並稱其為「有福之人」。這個特殊的經歷,加上母以子貴,胤禎即位後就將鈕祜祿氏由低階侍妾「格格」的名位晉封為「熹妃」,雍正帝後宮中的皇后和皇貴妃年氏相繼死去後,雍正沒有再晉封任何人為皇后及皇貴妃,等於熹妃當時已經是後宮中的頭牌了。等到鈕祜祿氏的兒子弘曆即位後,熹妃被尊徽號為崇慶皇太后,至此已經成了當時女性地位最高的人物。皇太后不僅地位崇隆,皇帝兒子奉養又極孝順,歲數活到了八十六歲,在清代的皇太后中是最高壽的,這真印證了皇太后的公公康熙所說的話。太后身後諡號為「孝聖皇后」。
再來是和果郡王的關係。其實皇帝後宮戒備森嚴,皇帝的妻妾嬪妃哪能隨便拋頭露面,就算是有幾面之緣,也很難在私下暗通款曲。這不僅違反宗法,還違背了禮教。按史料記載,孝聖皇后比果郡王大四歲,被晉封熹妃時為卅歲,兩人都在盛年,但這不可以視之為兩人相配的證明,因為當時雍正帝為四十五歲,這在以前很正常。再者,戲劇當中的果郡王是被逼死在乾隆即位之前;但據記載,果郡王是在乾隆即位後的第三年病死的,這些都會記載在皇宮的檔案玉碟中。所以,戲劇為了故事張力而更動了正史上的記錄,我們只能將其當作娛樂消遣,不可弄假為真。
當然,這齣戲還有很多很多虛構的人物經歷和情節,應該說《後宮甄嬛傳》這齣戲是幻想式的清宮劇,跟坊間的野史也不同。可是我覺得這齣戲的整體是很突出的,不管是演員的演出,還有生動的配音,華麗的服裝和布景,最主要的是戲劇的結構張力,加上台詞和一些關於古物件的編派,我雖然是選幾個段落看,但也覺得非常的精采動人。我覺得這種戲劇除了能夠消遣娛樂,如果看了之後還能生出一窺真正歷史的欲望,進而去費心了解並增加了歷史知識,我想,《後宮甄嬛傳》真的就更大大成功了。